[发明专利]由硅合金化多相钢制造扁钢产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40060.4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8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布里吉特·哈默;托马斯·黑勒;约翰·威廉·施米茨;约亨·万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蒂森克虏伯钢铁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12;C22C38/14;C21D8/04;B22D11/00;B22D11/06;C22C38/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业平;张天舒 |
地址: | 德国杜***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金 多相 钢制 造扁钢 产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高抗拉强度的马氏体钢制备扁钢产品(例如 带材或金属板坯)的方法。这种马氏体钢属于多相钢类。它们通常为 这样的钢,所述钢的性能取决于显微组织中相的类型、数量和排列。 因此,其显微组织中至少存在两相(例如,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 结果,与传统钢相比,它们具有优异的强度/成形性的组合。
特别是涉及对包晶凝固的组合物进行铸造时,这种制备路线会 产生问题。在这些钢种的情况下,在连续铸造过程中存在产生纵向裂 纹的风险。这种纵向裂纹的出现会严重降低由扁铸坯或薄板坯制备的 热轧钢带的质量,从而使得它们变得无法使用。为了避免这种风险, 需要采用大量措施(例如,增加火焰处理),这可能会致使这些钢种 的转化变得不经济。当铸造铝含量高的钢时,由于与粉末状助熔剂的 相互作用也会造成不利效果,因此,由这种钢制备的扁钢产品的质量 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由于下列特别的特征,多相钢引起了汽车构造行业的极大兴趣: 因为多相钢具有高的强度,所以一方面它们允许使用较小的材料厚 度,从而同时也减轻了车辆重量;另一方面,在发生碰撞(撞击行为) 的情况下,提高了车身的安全性。因此,与由传统钢制备的车身相比, 整个车身的具有至少相等强度的多相钢允许减小由该多相钢制备的 部件的金属板厚度。
通常,多相钢在转炉炼钢机中熔融,并在连续铸造机上铸造成 扁坯或薄板坯,然后热轧成热轧带材并卷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 热轧后选择性地控制热轧带材的冷却以调节某些显微组织部分,可以 改变热轧带材的机械性能。此外,为了获得更小的金属板厚度,还可 以将热轧带材冷轧成冷轧带材(专利文献EP 0 910 675 B1、EP 0 966 547 B1、EP 1 169 486 B1、EP 1 319 725 B1、EP 1 398 390 A1)。
由抗拉强度大于800兆帕的高抗拉强度多相钢制备扁钢产品的 过程存在下列问题:当轧制这些钢时,必须施加高的轧制力。这种要 求造成的后果是:一般来说,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生产机器,通常由 所讨论类型的钢可能只能制得一定宽度和厚度的高抗拉强度热轧带 材,这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汽车行业所需的要求。特别是,使用传统 装置不能很好地制备具有足够宽度的厚度较小的带材。此外,在实践 中已经表明,采用传统方法难以由多相钢制备强度大于800兆帕的冷 轧带材。
欧洲专利EP 1 072 689 B1(DE 600 09 611 T2)中提出了一种由 多相钢制备钢带的可供替换的方法。按照该已知的方法,首先将钢熔 体铸造成厚度为0.5至10毫米、特别是1至5毫米的铸造带材,其 中所述钢熔体含有(以重量%计):0.05%至0.25%的碳;总计0.5% 至3%的锰、铜和镍;总计0.1%至4%的硅和铝;总计最多达0.1%的 磷、锡、砷和锑;总计小于0.3%的钛、铌、钒、锆和稀土金属;以 及分别小于1%的铬、钼和钒;余量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随后, 以在线的方式将铸造带材一道或多道热轧成热轧带材,变形度为25% 至70%。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热轧温度高于Ar3温度。在热轧结束后, 将得到的热轧带材在两个步骤中冷却。在第一冷却步骤中,保持5℃/ 秒至100℃/秒的冷却速率直到温度达到400℃至550℃为止。然后将 热轧带材在该温度下保持一定的停留时间,需要该停留时间是为了允 许残余奥氏体含量超过5%的钢发生贝氏体相变。在这种情况下要避 免形成珠光体。在停留足以获得所需显微组织的时间后,通过开始第 二冷却步骤来中断相变过程,其中,为了随后将热轧带材在350℃以 下的卷绕温度下卷绕成卷,将热轧带材的温度降到400℃以下。
采用专利文献EP 1 072 689 B1中所述的方法,应该可以按照简 便的方式由多相钢制备具有贝氏体显微组织部分的热轧带材,所述热 轧带材具有TRIP特性(“TRIP”=“相变诱导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这种钢具有相对高的强度和良好的成形性。 然而,该强度对于许多应用来说是不够的,特别在汽车构造领域更是 如此。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提供这样一种方法,该方法允许较不 费力地制备几何尺寸宽泛的高抗拉强度扁钢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蒂森克虏伯钢铁股份公司,未经蒂森克虏伯钢铁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00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