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42667.6 | 申请日: | 200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1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安田辉彦;佐藤寿;和田浩志;安达泰仁;林知弘;铃木千登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18/63 | 分类号: | C08G18/63;C08F2/44;C08F20/24;C08G10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多益;胡 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散 聚合物 多元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用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使多元醇成分和多异氰酸酯成分在发泡剂等的存在下反应而制得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例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等,以下有时称为“硬质泡沫塑料”)作为具有独立气泡的隔热材料被广泛地使用。
作为用于该硬质泡沫塑料的发泡剂,主要使用低沸点的氢氟烃化合物或烃化合物。
以板等为代表的硬质泡沫塑料为了能够通过减少原料用量而降低成本及轻量化,希望能够将泡沫塑料进一步低密度化。但是,随着泡沫塑料的低密度化会出现泡沫塑料的强度下降、硬质泡沫塑料易收缩的问题。
此外,对以下的技术进行了探讨: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发泡剂中的低沸点氢氟烃化合物的用量而增加水的用量;考虑到引火性,减少发泡剂中的烃化合物的用量而增加水的用量;以及不使用低沸点的氢氟烃化合物或烃化合物而仅使用水。
但是,并用氢氟烃化合物或烃化合物和水来谋求泡沫塑料的低密度化或仅用水来发泡等通过水发泡实现了泡沫塑料的低密度化的情况下,泡沫塑料易出现明显收缩,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劣化。
作为实现所述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的对策,通常可例举提高泡沫塑料的密度、提高泡沫塑料的强度或将泡沫塑料的气泡形成为连续气泡等。
但是,提高泡沫塑料的密度的对策中,由于原料的用量增加,因此成本提高。此外,将泡沫塑料的气泡形成为连续气泡的对策中,虽然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提高,但无法获得足够的隔热性能。
即,硬质泡沫塑料中作为发泡剂多用水或仅用水来发泡时,希望能够获得 尺寸稳定性良好、具有充分的隔热性能的泡沫塑料。
以往,作为防止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收缩、使尺寸稳定性提高的公知技术,提出了使用含氟化合物,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类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方法中,通过小粒径的PTFE的添加在泡沫塑料上打开微细的空孔,藉此实现尺寸稳定性的提高并同时获得良好的隔热性能。
此外,提出了在多元醇成分中掺入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4)。
“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是指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等多元醇中分散有聚合物微粒的多元醇。
以往,该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用于提高软质泡沫塑料或半硬质泡沫塑料的硬度。
作为制造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的方法的代表例,已知以下的方法。即,在不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饱和多元醇中,根据需要还存在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不饱和多元醇的条件下,进行具有聚合性不饱和基的单体的聚合后除去未反应成分的方法。作为该饱和多元醇或该不饱和多元醇,已知各种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022494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表平8-5037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昭57-2531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平11-302340号公报
发明的揭示
但是,已知被用于例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方法等的含氟化合物一般对有机物缺乏溶解性,因此将PTFE等含氟化合物加入多元醇化合物并进行保存的情况下,含氟化合物和多元醇化合物会发生分离等,保存稳定性不充分。
此外,已知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方法中使用的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与分子量小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用多元醇混合时的保存稳定性不够充分,且很难同时获得形成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时的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能。
专利文献4记载的方法中,以同时实现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能为目的,但 遗留了热传导率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提供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的制造方法,利用该方法可获得与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用多元醇的相溶性高、保存稳定性好且形成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时可获得良好的隔热性能的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
本发明的“保存稳定性”是指保存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用多元醇的混合物时能够保持该混合物的均一性的特性。保存稳定性差时,聚合物微粒从多元醇化合物分离或该混合物中分散有聚合物的多元醇发生转移,组成变得不均一等,难以获得品质稳定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26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护处理器体系结构上的接口
- 下一篇:用于制动轨行车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