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连续费托反应器和补充氢的将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80043513.9 申请日: 2007-11-23
公开(公告)号: CN101617027A 公开(公告)日: 2009-12-30
发明(设计)人: R·埃尔林 申请(专利权)人: GTL.F1股份公司
主分类号: C10G2/00 分类号: C10G2/00
代理公司: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周建秋;王凤桐
地址: 瑞士*** 国省代码: 瑞士;CH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具有 连续 反应器 补充 气体 转变为 液体 装置
【说明书】:

背景技术

在通过费托(Fischer-Tropsch,F-T)过程生产烃类时,对于原料有多种 选择,包括天然气、煤、重油、生物质等。此外,可以合成多种产品作为一 次产品或二次产品,例如蜡、柴油、烯烃、基础油、石油化学石脑油 (petrochemical naphtha)等。这些不同的产品的共同点是首先制成合成气, 然后通过F-T型聚合反应来转化该合成气。

有很多种合成气的技术和组合,但如今对于天然气(NG)原料的一个 富有吸引力的选择是,使用与预重整器(prereformer)和空气分离单元(air separation unit,ASU)结合的自热重整(autothermal reforming,ATR)。还 已知当前值得考虑的兴趣在于将这种基于NG的技术在主要产品为柴油和石 脑油的60.000bbl/d或以上的大型装置中商业化。现有两种转化天然气的中 型尺寸的装置,但认为这些装置没有使用效率最高的技术。

对于所有F-T装置以及新的大型装置的主要挑战是降低每桶产品的投资 以及高的碳效率(carbon efficiency),即降低CO2的排放。另外,对于可行 的F-T反应器尺寸不仅从技术和制造的角度会有限制,而且也是因为需要运 输到遥远的地区并在该地区组装所造成的。

发明内容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使用费托合成反应将含有氢气和 一氧化碳的合成气体转化为烃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气体原料输送至第一F-T反应器中;

b)从第一反应器中除去烃类物流;

c)从第一反应器中除去第一气体流出物的物流;

d)将部分的第一气体流出物的物流输送至第二F-T反应器;

e)向第二F-T反应器中添加额外的氢源;

f)从第二反应器中除去烃类物流;和

g)从第二F-T反应器中除去第二气体流出物的物流。

本发明还延伸至实施所述方法的装置。

优选所述的合成气体基本上为氢气和一氧化碳,也可以含有一些未转化 的甲烷和二氧化碳。

优选从第一F-T反应器和/或第二F-T反应器除去的烃类物流为液体物 流。

已发现,在投资、碳效率和反应器尺寸方面可以通过使用至少两个串联 的F-T反应器来转化合成气以分别或同时实现F-T装置性能上的很大改善。 在这种F-T反应器模块中,重要的是以对一个或多个反应器为最佳的方式来 安排废气的循环,和优化F-T模块的尾气处理并循环至合成气单元。令人意 外地发现,向第二F-T反应器以及任选的第一F-T反应器的入口物流中添加 独立的氢气物流,可以处理所提到的挑战。甚至当通过产生氢气的独立的装 置(如蒸汽重整器)来产生这种氢气时发现性能得到了改善,并且来自于这 种单元的所有损失和排放都得到解决。

以这种方式添加氢气的效果,特别是在F-T反应器中使用钴催化剂时, 可以通过考虑以下内容来理解。

通常将非化学计量的合成气(即,H2/CO<2)进料至(第一)F-T反应 器以在反应器中得到低的H2/CO比,这促进了很高的C5+选择性。然而,消 耗的比例为2左右或者略微大于2。这表示,如果要转化所有的CO,就应 该添加氢气。现在已发现,这可以通过串联两个(或更多个)反应器、并通 过向第二(并优选随后任何的)反应器中添加额外的氢气来最有效地完成。

可以预见对于具有用钴或铁催化剂运行的F-T反应器的CTL(煤转变为 液体)或BTL(生物质转变为液体)装置有相似的优点。在开始,基于煤或 生物质的气化的CTL或BTL装置产生了具有更低的H2/CO比的合成气,但 该范围潜在地在很宽的范围上变化,从低于0.5至接近2(Martyn V.Twigg (ed.),Catalyst Handbook,2nd ed.,Wolfe Publishing,1989,p.195)。在这些情况 下,用添加的氢气来平衡原料组合物会变得更重要。

在WO 0063141中,描述了使用具有铁催化剂的淤浆反应器(slurry reactor)的串联的多个费托反应器的系统。其中建立的观点是,对于Fe催化 剂,两种主要的反应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GTL.F1股份公司,未经GTL.F1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35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