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眩性膜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和光扩散膜及使用其的面光源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45228.0 | 申请日: | 200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3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山下友义;冈本庆之;大槻阳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5/02 | 分类号: | G02B5/02;G02B1/11;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申民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眩性膜 使用 显示装置 扩散 光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性膜,其配置于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部等的显示面之前,用于防止外光照入该显示面,降低显示面的眩光(ぎらつき),使显示于显示面的图像易于辨认。本发明还进一步涉及使用该防眩性膜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尤其涉及适合构成可以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而使用的面光源装置的光扩散膜以及使用该光扩散膜的面光源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防眩性膜,如例如日本专利第3515426号公报(专利文献1)或者日本专利公开2006-154838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使用的是在透明基材的表面形成光扩散性树脂膜的膜。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防眩性膜中,光扩散性树脂膜通过在透光性合成树脂中含有折射率不同于该合成树脂的透光性微粒子,或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来赋予其光扩散性,由此来实现防眩性。又,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防眩性膜中,光扩散性树脂膜通过形状复制在表面形成凹凸形状来赋予光扩散性,由此来实现防眩性。
又,作为背光灯用的光扩散膜,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2000-193805号公报(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光扩散片。但是,在这样的光扩散片中,存在着以下技术问题:
(1)如果是通过使用树脂片的模具复制而形成的光扩散片,则缺乏生产稳定性;
(2)如果使用光偏转元件的指向性高的光源,则发生眩光现象(光斑)。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154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6-1548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0-1938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防眩性膜是在形成光扩散性树脂膜的表面凹凸形状之际,通过形成在树脂膜形成涂料干燥时基于该涂料的组成的自由表面,或者将树脂片的形状复制面复制到树脂层上而制成的。因此,在制造所得到的防眩性膜之际,表面凹凸形状不稳定,或者由于加工工序复杂而难以减低防眩性膜的生产成本。
又,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防眩性膜,尤其在显示装置出射指向性高的光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眩光现象。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制造方面能够容易地提高制品的成品率和生产率,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防眩性膜。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功能方面即使在显示装置出射指向性高的光时,也能减低眩光现象发生的防眩性膜。
又,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高成品率和生产率、连续地制造价格便宜的光扩散膜
又,本发明的其他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光透过性高、无眩光、具有高隐蔽性的光扩散膜。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任一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膜是这样得到的:在辊状金属模和沿该辊状金属模的外周面配置的膜状透光性基材之间供给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使该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成为薄膜的形态,将所述辊状金属模的外周面的微细凹凸结构复制在该薄膜的表面,使所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而成为透光性薄膜,以使所述透光性薄膜与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表面结合而得到,所述辊状金属模是通过在辊状金属构件的外周面实施喷砂处理从而在该外周面形成微细凹凸结构来得到的,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算术平均倾斜角为0.5~3.5度。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喷砂处理的喷砂粒子是中心粒径为5~45μm的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喷砂处理的喷砂粒子是上限粒径45μm以下的基本球形的磨料微粒子。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局部顶峰(局部山頂)的平均间隔为5~30μm。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凹凸间间距为20~60μm。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透光性薄膜的具有微细凹凸结构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0.015~0.3μm、十点平均粗糙度为0.1~2μm。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防眩性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扩散透过率为3~55%。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所述防眩性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雾度值为3~55。本发明的一形态中,在法线方向具有峰值的分布的光入射到所述防眩性膜时,出射光的法线亮度的亮度降低率为17%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52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