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热体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50830.3 | 申请日: | 200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4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波多野健太;梅本俊行;土井弘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D53/84 | 分类号: | B21D53/84;B21D39/03;F02B39/00;F02B77/11;F02M25/07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晓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地包围隔热对象物的隔热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发动机所付带设置的涡轮增压器叶片开度调整装置和废气再循环装置等中,驱动上述装置的车载用致动器使用电动机。该车载用致动器配置在会得到来自发动机的热量的环境中。因此,特别是为了保护包括电动机主体及其电路主体等的电动机部免受发动机热量的影响,以往采用通过隔热体来覆盖电动机部的结构。
作为隔热对象物的上述电动机部呈柱状的立体形状,隔热体在角部具有漏斗状形状部,该漏斗状形状部具有彼此相邻的多个面部,利用多个面部来覆盖电动机部。例如,通过将构成面部的三块矩形板组合成彼此相邻的角锥状来构成具有漏斗状角部的遮蔽体,在将其中的一个面部作为底面部水平配置时,其余的两个面部构成沿纵向延伸的两个侧面部,能用两个侧面来覆盖电动机部,进行隔热。
通常,这样的隔热体利用金属板来制作,若此时电动机部例如为20mm以上的高度,则覆盖其的隔热体的上述侧面部也需要有20mm以上的高度。具有这种尺寸的漏斗状角部的隔热体一般是通过拉深加工进行制造的。
在钣金加工的自动化中,生产效率较高的连续冲压方式很出色。但是,拉伸深度为约20mm以上时为深拉伸,连续冲压方式很难进行加工,因而不得不采用单个冲压方式,但单个冲压方式的生产效率低,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此处,作为将板状件成形为折弯形状的现有技术,有这样的技术:将下模的与成形凸轮相对应的滑动支撑部的引导凸轮侧切除一部分,用从引导凸轮的下部延长出的部件来代替,在近接弯曲成形(日文:寄曲げ成形)时,使成形凸轮的近接弯曲侧滑动部件在引导凸轮的上述延长部件的上表面滑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该公知技术涉及的是单个冲压,无法享受连续冲压方式的上述优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3183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通过连续冲压方式进行制造的隔热体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包括:生成工序,在该生成工序中,生成板状坯料,该板状坯料呈将漏斗形状展开的形状,具有彼此相邻的多个面部,并将其中一个面作为安装面;折弯工序,在该折弯工序中,在上述板状坯料上,相对于与上述安装面对应的面部,使其它对应的面部正交折弯;以及对接弯曲工序,在该对接弯曲工序中,通过将板状坯料的端部彼此对接而形成与安装面对应的安装面部。
根据本发明,能通过连续冲压方式进行制造,生产率提高,能实现低成本化,并且,通过将分割面作为安装面,能确保隔热板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隔热对象物的车载用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2是隔热体的立体图。
图3是将隔热体展开表示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隔热体的制造工序中隔热体的一部分被折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隔热体的制造工序中即将进行最后的弯曲工序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将车载用致动器与隔热体一起安装在支架上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将车载用致动器与隔热体一起安装在支架上的结构的组装图。
图8是将车载用致动器与隔热体一起安装在支架上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将车载用致动器与隔热体一起安装在支架上的结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
实施方式1
在说明隔热体的制造方法之前,利用图1来说明车载用致动器的概略构造,该车载用致动器包括用本例的隔热体来隔断来自发动机的热量的隔热对象物、即电动机部。车载用致动器1大致由致动器部2和驱动该致动器部2用的电动机部3构成,并且,电动机部3由电动机主体4和电动机驱动用的电路主体5构成。
电路主体5具有外部输入输出连接器6、端子7、与端子7连结的基板18等。电动机主体4包括极化成多个极的定子8、卷绕在定子8上的线圈9、转子10、与转子10一体旋转的磁体11、支撑转子10的轴承12、13、基台25、与该基台25一体地将输出轴14支撑成能滑动的筒形支撑部26等。在基台25上形成有安装孔27。基台25与支架38(后面用图6至图9进行说明)将隔热体19的底面部20夹在当中,将车载用致动器1与隔热体19一起固定在支架38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508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