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球销式等速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51851.7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7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大迫俊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D3/205 | 分类号: | F16D3/205;F16D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球销式 等速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球销式等速接头,该三球销式等速接头用于将例 如用于汽车的驱动力传递机构中的一个传动轴联接至另一传动轴。
背景技术
汽车包括驱动力传递机构,驱动力传递机构中结合有等速接头,以 将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从从动轴传递至车轴。驱动力传递机构包括例如 插设在驱动轴与从动轴之间的三球销式等速接头,即使在驱动轴与从动 轴之间形成夹角时,该三球销式等速接头也能够以恒速传递转动。
三球销式等速接头包括具有轴部的外部部件和筒状部件。驱动轴联 接至轴部,内部部件装配在从动轴的远端上并插入筒状部件中。筒状部 件具有在其内壁面中以等距间隔限定的多个引导槽。各引导槽均由底面 和从底面大致垂直隆起的两个侧壁限定。
内部部件具有环形部和从该环形部的外周壁伸出的多个耳轴 (trunnion)。这些耳轴面向相应的引导槽布置。大致环形的辊子以可旋 转的方式装配在相应的耳轴上,其间插设有滚针轴承(滚动体)。在将辊 子分别插入引导槽中时,驱动轴与从动轴相互联接。由于辊子的周向侧 壁与引导槽的侧壁保持滑动接触,因而从动轴使外部部件移位。
普通滚针轴承具有呈直径恒定的圆柱体形式的主体部以及通向主体 部的远端部。远端部具有呈弓形弯曲的截面形状(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6)。若在各辊子的内周壁上设置凸缘以容纳滚针轴承,则辊子的机加 工刀具就会过早劣化,并且难以将滚针轴承容纳在辊子内。根据专利文 献1,提出了使滚针轴承的两个底面都变平。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2004-176763
发明内容
辊子在保持与引导槽(侧壁)滑动接触的同时旋转。由于辊子旋转, 滚针轴承的滚针、滚针轴承的滚针与辊子的凸缘内壁保持相互滑动接触。 因此,尽管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滚针轴承的底面平坦,滚针轴承也 容易磨损。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球销式等速接头,其使其滚针轴承 不会过度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三球销式等速接头,该三 球销式等速接头具有筒状外部部件和内部部件,该筒状外部部件包括限 定在其内壁中的三个引导槽,这些引导槽相互隔开预定距离并沿轴向延 伸,该筒状外部部件联接至第一传动轴,该内部部件插在所述外部部件 内的中空空间中并联接至第二传动轴,该三球销式等速接头包括:
多个耳轴,这些耳轴布置在所述内部部件上并伸到所述引导槽中;
辊子,所述辊子具有与所述外部部件的所述引导槽的侧壁保持接触 的外周面,所述辊子能够沿所述侧壁转动;以及
多个滚动体,这些滚动体具有平坦底面并插设在所述辊子与所述耳 轴之间,
其中,各所述滚动体均具有位于直径恒定的主体部与所述底面之间 的直径减小锥形部以及倒角面,所述倒角面的直径减小率大于所述直径 减小锥形部的直径减小率。
当辊子旋转时,相邻滚动体的主体部保持相互滑动接触,而其直径 减小锥形部相互隔开。换言之,根据本发明,滚动体之间的滑动接触面 积小。
由于相同原因,滚动体与辊子之间的滑动接触面积以及滚动体与耳 轴之间的滑动接触面积也小。因此,能减小滚动体的磨损量。换言之, 直径减小锥形部防止滚动体过度磨损。
如以上所述,滚动体具有延续至主体部的直径减小锥形部,相邻滚 动体的直径减小锥形部相互隔开。当保持滚动体的辊子旋转时,滚动体 之间的接触面积、滚动体与辊子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滚动体与耳轴之间 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防止滚动体过度磨损。
在所述三球销式等速接头中,若辊子的滚动体保持部与滚动体的平 坦底面之间的接触宽度由W表示,而滚动体的外径由Dn表示,则优选 的是将接触宽度W与滚动体的外径Dn之比设定为在0至0.3的范围内 的值。这一比值设定使得能够容易地机加工和组装部件,同时还能降低 辊子的旋转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结合有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三球销式等速接头的驱动力传 递机构的局部示意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的辊子和滚针轴承的放大前视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滚针轴承的示意前视图;
图5是图3中所示的滚针轴承的放大局部前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518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