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自适应多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80100508.7 | 申请日: | 200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6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真弘;吉田诚;藤田裕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7/04 | 分类号: | H04B7/04;H04L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伟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自适应 天线 移动 通信 系统 | ||
1.一种使用自适应多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无线基站、无线中继站和经由所述无线中继站与所述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站,
所述无线基站,具有多天线,
根据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站的反馈信号的延迟时间的推定,切换多天线通信方式。
2.一种使用自适应多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无线基站、无线中继站和经由所述无线中继站与所述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站,
所述无线基站,具有多天线,
根据话务量切换多天线通信方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自适应多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天线通信方式是使用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站的反馈信号的闭环方式和不使用所述反馈信号的开环方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自适应多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切换的多天线通信方式是使所述多天线的每个天线的控制跟踪无线传输路径的变动的信道跟踪型和在最佳的发送方向形成指向性的方向跟踪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自适应多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站的移动性,使用于切换所述多天线通信方式的反馈信号的延迟时间的阈值变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自适应多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站的反馈信号的延迟时间,对应于在所述多天线通信方式中使用的移动终端站中的测定时刻和基于将所述测定结果向所述无线基站反馈而得到的信息的多天线发送时刻之间的延迟时间。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自适应多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用于在闭环方式中使用所述多天线通信方式的反馈信号用频带的话务量,切换所述闭环方式和开环方式。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自适应多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用于在闭环方式中使用所述多天线通信方式的反馈信号用频带的变化,切换闭环方式和开环方式。
9.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经由无线中继站与移动终端站进行通信的具有多天线的无线基站,
具有:
判定部,在将与所述移动终端站之间的通信,通过所述无线中继站进行发送时,判定所述无线中继站的数量有无变化;
延迟时间判定部,判定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站的反馈信号的延迟时间;和
多天线方式选择部,在由所述判定单元判断为所述无线中继站的数量有变化时,对应于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站的反馈信号的延迟时间,切换使用所述多天线的多天线通信方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天线方式选择部,切换选择使用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站的反馈信号的闭环方式和不使用所述反馈信号的开环方式,作为多天线通信方式。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天线方式选择部,切换选择使所述多天线的每个天线的控制跟踪无线传输路径的变动的信道跟踪型和在最佳的发送方向形成指向性的方向跟踪型,作为切换的多天线通信方式。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阈值表,设定有用于切换所述多天线通信方式的反馈信号的延迟时间阈值;和
终端移动性判定部,判定所述移动终端站的移动性;
在由所述终端移动性判定部判定的所述移动终端站的移动性发生变化时,更新所述阈值表中设定的延迟时间阈值。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站的反馈信号的延迟时间,对应于在所述多天线通信方式中使用的移动终端站中的测定时刻和基于将所述测定结果向所述无线基站反馈而得到的信息的多天线发送时刻之间的延迟时间。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天线方式选择部,根据在所述闭环方式中使用的反馈信号用频带的话务量,切换所述闭环方式和开环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10050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茶叶树老叶的加工工艺
- 下一篇:双槽聚光太阳能光生伏打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