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子辅助的枣树人工控制杂交育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0373.3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3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孟军;刘平;王玖瑞;代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01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子 辅助 枣树 人工 控制 杂交育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子辅助的枣树人工控制杂交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杂交育种可使父本与母本的基因重新组合实现种质创新,是果树育种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枣树上,由于花小(直径仅0.5cm左右)、人工去雄困难,加之枣树自然坐果率很低且胚败育严重,导致人工杂交后很难获得杂种后代。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先后进行了大量的枣树人工授粉实践(人工去雄、人工授粉、套袋),但很少获得杂种后代群体,迄今国内外在枣树上尚未通过人工杂交培育出新品种。目前,枣树的种质创新工作主要是通过自然实生选种和诱变育种等,育种的定向性较差,育种效率较低。因此,开发可大量获得杂种后代的高效枣树杂交育种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枣花为典型的虫媒花。枣的花粉粒粘性大,靠风力不能进行传粉,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蜜蜂等传粉昆虫进行传粉。如果对相邻的父本和母本进行罩网处理,并在网内放蜂,可望在有效阻止外来花粉传入的情况下,实现人工可控的杂交授粉,进而借助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后代进行早期鉴定以确定杂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建立了一种分子辅助的枣树人工控制杂交育种方法,有利于通过人工选配父、母本组合而高效率地获得杂种后代,加快枣树杂交育种进程。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首先选择理想的杂交亲本,将两个亲本(父本和母本)相邻栽植或者嫁接在同一株枣树上,在花期用网把双亲罩起来实现与其它枣树隔离,网内放传粉昆虫(蜜蜂等)促进传粉,花期结束后撤掉传粉昆虫和网,及时采收亲本树上的果实,剥取种仁,适时播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杂种鉴定,保留杂种植株,进一步评价。
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即分子辅助的枣树人工控制杂交育种的方法如下:
(1)按照育种目标选择合适的父本和母本,一般选择综合性状优良且含仁率高、种仁饱满的品种或优系作母本,以与母本具有互补优良性状且花粉量大、花粉活力高、授粉亲和力强的品种或优系作父本,将两个亲本(可以互为父本和母本)相邻栽植或者嫁接在同一株枣树上;
(2)在两个亲本植株即将进入花期之前,将其用通风透光但可阻止传粉昆虫进入的网全部罩住,在网内放入没有采集过枣花粉的传粉昆虫(如蜜蜂等)帮助传粉杂交,同时在网内放入糖水延长传粉昆虫的传粉时间,盛花期结束后撤掉传粉昆虫,花期结束后撤掉网罩;
(3)两个亲本上所结果实成熟后,分别全部取下,取出完整种仁;
(4)将种仁分别播种获得实生苗,实生苗分单株提取基因组DNA,同时提取两个亲本的基因组DNA,采用AFLP或RAPD等分子标记技术,确定各株实生苗是否为杂种实生苗;
(5)对杂种实生苗进行系统观察比较和评价,选育优良品种。
本发明专利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罩网将两个杂交亲本与其他枣树隔离,借助传粉昆虫辅助传粉,最后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后代进行是否为杂种的科学鉴定,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枣树杂交育种中由于枣花小、去雄非常困难且容易伤花导致难以得到大量杂种后代的问题。该技术应用于枣树育种实践,可突破枣树杂交育种中去雄难的瓶颈,大大加快枣树种质创新进度、提高杂交育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两个亲本进行罩网和网内放蜂辅助授粉的情况。
图2是罩网控制杂交后母本上结果的情况。
图3是枣树生理落果后,控制杂交的母本所结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含仁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为选育优良的无核鲜食枣品种,选择一株成龄冬枣(有核、含仁率高、鲜食品质极上、综合性状优良)为母本,与其相邻的一株无核小枣(种核退化、果实可以全部食用)为父本;5月中旬,在母本和父本树进入开花期之前,将两个亲本用白色尼龙网(25孔/cm2)全部罩住;进入花期后在网内放入1箱没有采集过其它枣品种花粉的蜜蜂,并于网内放入一定量的糖水(白糖∶水=1∶1);盛花期结束后撤掉蜜蜂,并于花期结束后撤掉尼龙网罩;于母本果实完全成熟后,采取枣果,取出枣核,小心拨取种仁,播种,获得实生苗156株;取父本、母本及各实生苗的幼嫩叶片,采用AFLP分子标记方法,鉴定出杂种实生苗87株;对确定的杂种后代,已进入了田间评价阶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农业大学,未经河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03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密间隔腐蚀检测中检测信号的相关分析识别方法
- 下一篇:光栅薄片的三维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