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活塞环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00464.7 | 申请日: | 200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2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峯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振峯 |
主分类号: | F02F5/00 | 分类号: | F02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 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活塞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活塞环组,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在内燃机活 塞领域,当活塞环与汽缸作用有所磨耗时,可借由高压撑开活塞环,使汽缸 内部仍能保持气密性的内燃机的活塞环组。
背景技术
按,内燃机的汽缸中所设置的活塞,可在内燃机启动时,借由汽缸中 燃烧气体所产生的高爆力量,而能推动活塞位移产生动力,配合参看图10所 示,在活塞50周面设置数道环槽51、52、53,并在其中设置活塞环54、55 及刮油环56,活塞50以活塞销57枢设于一连杆58上,该连杆58下缘枢 设在曲轴偏位部,活塞50顶端与汽缸60内壁所形成的空间为燃烧室,活塞 50顶端作为燃烧室底部,以及活塞50周面所设置的活塞环54、55外围接 触于汽缸60内壁面,使燃烧室形成密封。
在操作启动时,燃料借由供油系统注入汽缸60燃烧室中,并以点火系 统点燃引爆燃料,使燃烧室中产生高压而能推动活塞50加速向下位移,使 连杆58能向下推动曲轴,并在活塞50位移至汽缸60底端时,可借由曲轴 旋转回推连杆58而向上回复原位,其经由进气、加压、燃料爆炸、推动曲 轴及排气复位等循环过程,而使活塞50的直线往复运动,可以连杆58推 动曲轴旋转输出动力。
上述活塞50往复运动,主要是以活塞环54、55抵于汽缸60内壁,使 汽缸60内部的燃烧室具有良好气密性,而让燃料爆炸所产生的高爆推力能 推动连杆58及转动曲轴,以及刮油环56所在的环槽53中设置通油孔,通油 孔可自汽缸60内壁将润滑作用的机油刮入曲轴箱中,然而,内燃机运转时的 活塞50在汽缸60内壁的高速相对运动,虽具有机油润滑作用,但并非百分 之百可达到润滑效果,故在使用4~5年后,内燃机内部的活塞环54、55及 汽缸60壁均会造成相当程度的磨损,使原设计的热胀间隙增大造成漏气,而 使压缩比下降。
并且,活塞环50及汽缸60长期处于高温下运转,均会产生微量变形 造成漏气,而若形成大量漏气,将导致燃烧不完全现象,使活塞50及汽缸 60产生积碳,而积碳脱落会造成活塞50及汽缸60内壁严重损伤,使得动 力输出大幅下降,且燃烧不完全会造成空气污染。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内燃机的活塞在产品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 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 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 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及方法又没有适切的结构及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 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内燃机的活塞 环组,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内燃机的活塞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 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 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内燃机的活塞环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 的内燃机的活塞,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 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内燃机的活塞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 种新型结构的内燃机的活塞环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重叠组 合的第一活塞环及第二活塞环,可在活塞环与汽缸作用面有所磨耗时,能 借由燃烧室内部高压撑开活塞环组,使汽缸内部燃烧室仍能保持良好气密 性,以减少燃烧室漏气,而能避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动力流失,及能减少 燃料燃烧不完全,而造成过量污染,达到延长引擎使用寿命的功效,非常 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内燃机的活塞环组,其包括:一第一活塞环,其具有一 截断的间隙,该第一活塞环周缘顶端设置环绕的凹槽;一第二活塞环,其 具有一截断的间隙,该第二活塞环外围底端设置一外围倾斜面,该第二活 塞环内围顶端形成一内缘倾斜面。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内燃机的活塞环组,其中所述的第一活塞环与第二活塞环重叠 置入活塞的环槽中,该环槽具有不等深度的第一阶层槽及第二阶层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振峯,未经刘振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04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