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致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1616.5 | 申请日: | 2008-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7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游锦祥;吴家骐;徐富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6/08 | 分类号: | G02B26/08;G03B2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致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动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致动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光学致动器应用于投影系统以达到增加画素与影像平滑的功能。投影系统主要可分为一影像产生装置以及一投影镜头组。影像产生装置例如通过数字微镜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三液晶面板(3LCD)或液晶覆硅面板(LCoS)等技术来产生影像,投影镜头组将影像投影至萤幕上。而光学致动器设置于影像产生装置与投影镜头组之间,并摆动以达到增加画素与影像平滑的功能。
然而,受限于空间与驱动方式的限制,市面上的光学致动器皆为采用光学反射式光学元件,然而仅有穿透式光学元件才能应用于镜头组中,因此能运用的产品有所设限,而无法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光学致动器。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不同旋转结构的光学致动器,能够应用于反射式及穿透式的光学致动器,以扩大产品应用范围。
缘是,为了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光学致动器,包括一基座、一承载座、一反射式光学元件、至少二旋转结构以及至少二致动组件。承载座设置于基座之上。光学元件设置于承载座中,旋转结构用以枢接基座及承载座。致动组件驱动承载座,使承载座通过旋转结构转动一角度。
如上述的光学致动器,承载座更具有一容置空间,用以容置光学元件,而承载座具有一底面,且承载座自底面向下延伸至少二第一凸出部,旋转结构系与第一凸出部对应设置。基座更设有一支撑部,支撑部系与旋转结构相连接,而旋转结构连结于支撑部的顶面,或分别设置于支撑部的二侧。支撑部与该基座为一体成型,而致动组件设置于基座的顶面上,光学元件为一反射式光学元件。
此外,承载座更有一开口,且光学元件设置于开口中,基座的周缘向上延伸出至少二连接部,而旋转结构与相对应的连接部分别连接,或者是承载座的侧边向外延伸至少二第二凸出部,且旋转结构与对应于第二凸出部连接后,再与旋转结构与其对应的连接部连接。而基座更具有一通孔,且致动组件设置基座的侧周缘且位于通孔中,光学元件为一穿透式光学元件,使得一光线得以同时穿透开口与通孔。
承上,致动组件包括一音圈马达或一压电致动器,而光学致动器应用于一投影系统,投影系统为一前投影系统或一背投影系统。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光学致动器通过二个旋转结构相对而设,且可设置于承载座的一侧或边缘的相对侧。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能够依据产品的需求而调整应用。此外,本发明更能够应用于穿透式的光学致动器,实现穿透式光学致动器的商品化,扩大产品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A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致动器的顶面透视图;
图1B与图1C为图1A的光学致动器的动作示意图;
图2A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致动器的顶面透视示意图;
图2B与图2C为图2A的光学致动器的动作示意图;
图3A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致动器的顶面透视示意图;
图3B为依据图3A的光学致动器侧视图;
图4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致动器的顶面透视图;
图4B为图4A的光学致动器侧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4:光学致动器
11、21、31、41:基座
111、211:支撑部
12、22、32、42:承载座
121、221:第一凸出部
122、222:容置空间
13、23、33、43:光学元件
14、24、34、44:旋转结构
15、25、35、45:致动组件
312、412:通孔
313、413:连接部
322、422:开口
421:第二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光学致动器,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1A、图1B及图1C所示,其中图1A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致动器的顶面部分透视图,图1B与图1C为图1A的光学致动器的动作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16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