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柴油发动机的机油寿命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02244.8 | 申请日: | 200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0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M·J·斯尼德尔;D·P·奎格利;R·A·巴克曼;R·T·斯托克维尔;S·J·安德拉斯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10 | 分类号: | F01M1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永波;黄力行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发动机 机油 寿命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发动机,更具体地说,涉及利用柴油微粒过滤器的喷射后再生的柴油发动机的机油寿命的监测。
背景技术
柴油发动机的多个活动部件需要润滑。发动机耐久性直接和发动机油润滑这些活动部件的能力有关。但是,发动机油的润滑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因此,大多数制造商提供发动机油保养计划表来确定何时应当更换发动机油。保养计划表通常是基于英里里程的,但是发动机的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发动机油的降级。因此,需要基于发动机的工作状况来确定何时应当更换发动机油。
一种方法是,通过监测发动机转数、发动机油温和发动机油中的烟灰聚积来确定发动机油的降级。但是,在利用喷射后策略再生柴油微粒过滤器的过程中,燃油会聚积在发动机油中。燃油的聚积会降低发动机油适当润滑发动机的能力。因此,需要根据发动机油中的燃油聚积来确定应当何时更换发动机油。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柴油发动机系统的机油寿命监测系统包括粘度损失模块、粘度增加模块和剩余机油寿命模块。粘度损失模块基于发动机油中的燃油聚积来确定发动机油的粘度损失百分比。粘度增加模块基于发动机油中的燃油蒸发和/或烟灰聚积来确定发动机油的粘度增加百分比。剩余机油寿命模块同粘度损失模块和粘度增加模块通信,并基于粘度损失百分比和/或粘度增加百分比来确定剩余机油寿命百分比。
在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中,对由于在柴油发动机系统再生柴油微粒过滤器时发生的发动机油中的燃油聚积引起的粘度损失建模。粘度损失模块基于粘度损失速率确定粘度损失百分比。粘度损失速率是基于粘度损失因子的。粘度损失因子是基于发动机速度、发动机扭矩、喷射后燃油量和喷射后时间的。
在其它特征中,对由于在柴油发动机系统没有再生柴油微粒过滤器时在发动机油中发生的燃油蒸发和/或烟灰聚积引起的粘度增加建模。粘度增加模块基于粘度增加速率确定粘度增加百分比。粘度增加速率是基于由发动机油中的烟灰引起的粘度增加和由发动机油温引起的粘度增加的。
在其它特征中,剩余机油寿命模块将剩余机油寿命百分比存储在存储器中。如果剩余机油寿命百分比下降,那么剩余机油寿命模块显示剩余机油寿命百分比。
通过阅读下文将提供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应用领域将变得显而易见。应了解,尽管详细描述和具体示例指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它们只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将能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附图中;
图1是利用燃烧后喷射来再生柴油微粒过滤器的示例性柴油发动机系统;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机油寿命监测系统的功能框图;以及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机油寿命监测系统所采取的示例性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质上只是示例性的,而决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其应用或用途。为清楚起见,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识类似元件。本文所用的术语“模块”是指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共享型、专用型或组)和存储器、组合式逻辑电路和/或提供所述功能性的其它合适组件。
现在参照图1,示出示例性柴油发动机系统10。柴油发动机系统10包括柴油发动机12、进气歧管14、燃油喷射系统16和排放系统18。示例性发动机12包括按照V型布局配置在相邻汽缸组22、24中的六个汽缸20。尽管图1描绘了六个汽缸(N=6),但显而易见,发动机12可以包括额外的或更少的汽缸20。例如,设想具有2、4、5、8、10、12和16个汽缸的发动机。
空气从进气歧管14抽入到汽缸20中,并在其中压缩。燃油喷射系统16将燃油喷射到汽缸20中,并通过压缩空气的热量点燃空气/燃油混合物。排放气体从汽缸20排放到排放系统18中。在一些情况下,柴油发动机系统10可以包括涡轮增压器26或用于将额外的空气抽到汽缸20中用于和燃油以及从进气歧管14抽入的空气一起燃烧的增压机(没有示出)。
排放系统18包括排放歧管28和30、排放导管29和31、催化剂38以及柴油微粒过滤器(DPF)40。第一和第二排放段由第一和第二汽缸组22和24界定。排放歧管28和30将这些排放段从对应的汽缸组22和24引导到排放导管29和31中。然后,排出物通常经过引导而用于驱动涡轮增压器26。合并后的排放流从涡轮增压器26流经催化剂38和DPF 40。DPF 40在合并后的排放流流向大气时从中过滤微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22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