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端子压接结构、端子压接方法和具有端子压接结构的线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2796.9 | 申请日: | 200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2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八木敏;铃木茂晴;井出哲郎;熊仓秀人;铃木健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4/18 | 分类号: | H01R4/18;H01R11/11;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本良;文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端子 结构 方法 具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压接结构和端子压接方法,其中具有从其基板部分的相对侧边分别向上延伸的一对压接片部分的金属端子被压接(crimp)(压紧夹持)于电线的铜合金线,并且本发明还涉及具有这种端子压接结构的线束。
背景技术
例如,有一种已知的金属端子,其中压缩率A{=(被压接片部分围绕的导体的那部分的截面积/压接之前的该导体的截面接),即(压接之后的导体的截面积)/(压接之前的导体的截面积)之比}被设置为80%至85%(见,例如,JP-UM-B-3005065)。
通常,根据其材料和工艺,电线的芯线在压接之前的初始状态下的应力的值是不同的。并且此外,即便当芯线经受同样的压缩,芯线的单位面积的拉伸强度变化量也是不相同的。因此,需要考虑到电线的芯线的材料和工序,来确定压缩率。
但是,在JP-UM-B-3005065中,没有考虑到电线的芯线的材料和工序来确定压缩率,并且因此,很难确保期望的机械性能和期望的电性能。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将端子压接于铜合金线的结构和方法,其中能够确保所需要的机械性能和所需要的电性能。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这种端子压接结构的线束。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端子压接结构,包括:
压接于电线的铜合金线的端子,该电线具有由铜合金线元件构成的铜合金芯线部分和覆盖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铠装部分,
其中该端子具有压接于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接片部分;
其中在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截面积为0.08mm2至0.13mm2的情况下,从根据(该铜合金芯线部分在压接部分的截面积)/(该铜合金芯线部分在压接之前的截面积)之比而变化的参数与根据(退火的铜芯线部分在压接部分的截面积)/(该退火的铜芯线部分在压接之前的截面积)之比而变化的参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来确定通过所述压接片部分的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缩率,所述(退火的铜芯线部分在压接部分的截面积)/(该退火的铜芯线部分在压接之前的截面积)之比是通过该压接片部分的退火的铜芯线部分的压缩率。
2)优选地,确定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缩率,使得根据所述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缩率变化的该铜合金线的夹紧力大于根据所述退火的铜芯线部分的压缩率变化的该退火的铜线的夹紧力。
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端子压接结构,包括:
压接于电线的铜合金线的端子,该电线具有由铜合金线元件构成的铜合金芯线部分和覆盖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铠装部分,
其中该端子具有压接于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接片部分;
其中,在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截面积为0.08mm2至0.13mm2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压接片部分的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缩率落在从约85%至约95%的范围内;并且
其中通过压接片部分的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缩率表示为(该铜合金芯线部分在压接部分的截面积)/(该铜合金芯线部分在压接之前的截面积)之比。
4)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线束,包括:
电线,该电线具有由铜合金线元件构成的铜合金芯线部分和覆盖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铠装部分;和
压接于该电线的铜合金芯线的端子,
其中该端子具有压接于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接片部分,
其中在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截面积为0.08mm2至0.13mm2的情况下,a落在从约85%至约95%的范围内;并且
其中通过压接片部分的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缩率表示为(该铜合金芯线部分在压接部分的截面积)/(该铜合金芯线部分在压接之前的截面积)之比。
5)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将端子压接于电线的铜合金芯线的方法,该电线具有由铜合金线元件构成的铜合金芯线部分和覆盖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铠装部分,该方法包括:
提供具有用于压接所述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接片部分的端子;和
基于通过该压接片部分的该铜合金芯线部分的压缩率,将该端子压接于该铜合金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矢崎总业株式会社,未经矢崎总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27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