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包覆成型的塑料材料的环形主体的轴承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03280.6 | 申请日: | 2008-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8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R·莫拉;P·佩罗茨;F·加卢西;R·雷斯蒂沃 | 申请(专利权)人: | SKF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3/58 | 分类号: | F16C33/58;F16C33/6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原绍辉;廖凌玲 |
地址: | 瑞典***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成型 塑料 材料 环形 主体 轴承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有包覆成型(overmould)在一个或多个轴承单元的内 座圈和外座圈上的塑料材料的环形主体的轴承组件。本发明进一步涉及 相关的轴承单元。
背景技术
存在已知的具有包覆成型在滚动轴承的内座圈和外座圈上的塑料 材料的环形元件的轴承组件。这些轴承组件使用在多种技术领域中,例 如用于在电动马达内可旋转地支承轴,且特别地用于其中必须防止轴承 潜在地破坏通过它的电流的应用中。以上类型的轴承组件也用于其中希 望降低形成了轴承的钢的量的应用中,以获得重量降低且也降低昂贵的 轴承钢的处理数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在重量降低和电绝缘上极好的最终结果,同时 具有保证在轴承滚道(race way)相对于中心地安装在轴承内的轮轴或 轴的中心几何轴线的共轴性或同心性方面的高精度的能力。本发明的另 一个目的是提供模块化轴承单元,可用于被包覆成型,以获得作为不同 应用的函数的不同尺寸的塑料材料的环形主体。
将在下文中更好地理解的这些和其他目的和优点根据本发明通过 具有在附带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特征的轴承组件完成。本发明进一步 涉及相关的轴承单元。
总之,轴承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轴承单元,每个轴承单元具有外座 圈和相对于外座圈可旋转的内座圈,带有分别包覆成型在外座圈和内座 圈上的两个塑料材料的环形主体。两个座圈的一个形成了径向延伸的凸 缘,凸缘终止于圆柱形周向连续或不连续的表面。此表面金属表面终止 为与包覆成型在相关的座圈上的塑料材料的环形主体的自由圆柱形表 面齐平。
优点在于,轴承组件在轴上的驱入配合(drive fit)精确地相对于轴 固定了轴承滚道的轴向径向位置。驱入配合在钢与钢之间发生,且因此 长时间可靠且不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温度变化降低了两种 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的材料的联接的稳定性,例如钢和塑料材料。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数个优选的但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各 图为:
图1和图2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轴承组件的总体透视 图和轴向截面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轴承单元的外座圈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3的线IV-IV截取的轴向截面视图;
图4a是在图4中以A指示的细节的放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轴承单元的内座圈的侧视图;
图6是图5中沿线VI-VI截取的轴向截面视图;和
图7至图12是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实施例的轴向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最初参考图1至图6,参考数字10总体上指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轴承 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组件10包括轴承单元20,轴承单元20具有径向外 座圈21、径向内座圈22、一组介入在座圈21和22之间的滚动元件23 (在此例中为球),包覆成型在轴承单元的外座圈21上的塑料材料的 环形主体30和包覆成型在轴承单元的内座圈22内的径向内环形主体 40。在这已组装后,塑料主体30、40包覆成型在轴承单元20上。在整 个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指示了位置和方向的术语和表达,例如 “内”、“外”、“径向”、“轴向”将解释为参考轴承单元的中心旋 转轴线x。
外环形主体30具有径向外表面31,在图1中示出的典型的实施例 中,径向外表面31具有一组纵向凸出和凹陷,其合适地定尺寸以优化 组件在圆柱形壳体(未示出)内的驱入配合。这些凸出和凹陷降低了径 向干涉的量,以避免外主体30由于其受迫插入的过度变形。由于驱入 配合,凸出的变形由凹陷吸收。凹陷也可以用作接收一定量的胶合剂的 容器,胶合剂可以施加在主体30的外表面和壳体之间的界面处。
如在图3、图4和图4a中示出,外轴承座圈沿其外表面圆周提供有 外周腔或凹进24。这些周向地分开的凹进在环形外主体30的成型的塑 料材料中产生了多个相应的补充形成部,这防止了外主体30和外轴承 座圈21之间的相对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KF公司,未经SKF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32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