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蝶式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04055.4 | 申请日: | 2008-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5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志村隆弘;伴濑昌史;岩城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02D9/10 | 分类号: | F02D9/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蝶式阀 装置 | ||
1.一种蝶式阀装置,其在流体通路中具备由旋转轴支承且能够旋转的树脂材料制蝶式阀体,其中,
在所述流体通路的内壁面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地形成有环状突起,该环状突起与所述阀体的相对于旋转轴半圆部分的周缘下面对置,并具有在所述阀体位于全闭位置时与所述阀体的周缘下面接触形成流体密封的平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蝶式阀装置,其中,
所述部分的环状突起从支承所述阀体的旋转轴的一对轴承部起横贯圆周方向的特定范围而形成,在包括距所述一对轴承部周方向上等距离的位置的剩余范围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突起的欠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蝶式阀装置,其中,
在所述欠缺部的范围内,在所述阀体的周缘和与之对置的所述流体通路内周壁面之间形成有调节最小流量的微小间隙,来自该欠缺部的阀体周面和流体通路内壁面之间的微小间隙的泄漏流量,无论是在阀体按压到阀座面期间、还是阀体从阀座面分离而打开后,在超过特定开度之前实质上为一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蝶式阀装置,其中,
所述阀体的周缘由厚度方向上具有特定曲率的曲面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蝶式阀装置,其中,
所述环状突起从支承所述阀体的旋转轴的一对轴承部起横贯圆周方向的特定范围而形成,在剩余范围内交替形成突起和突起欠缺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蝶式阀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只形成在所述阀体的相对于旋转轴半圆部分的周缘下面,在剩余的半圆部分,在阀体周缘和流体通路内壁面之间形成有调节最小流量的微小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3、权利要求5及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蝶式阀装置,其中,
所述阀体的周缘在全周上由阀体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特定曲率的曲面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蝶式阀装置,其中,
所述阀体的周缘的曲面形状设定成:在从所述阀体不能向闭合方向更多进行机械性旋转的机械性全闭位置将所述阀体打开其厚度量期间,维持由所述机械性全闭位置规定的最小流量。
9.一种蝶式阀装置,其在流体通路中具备由旋转轴支承且能够旋转的树脂材料制蝶式阀体,所述旋转轴贯通插入在所述流体通路的壁面设置的轴承孔内,其中,
在所述轴承孔内所述旋转轴的周围装有筒状的弹性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的流体通路侧的端部在所述阀体的所述旋转轴的周围,与面对所述轴承孔的位置上形成的环状面弹性接触。
10.一种蝶式阀装置,其中,
在所述流体通路的内壁面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地形成有环状突起,该环状突起与所述阀体的相对于旋转轴半圆部分的周缘下面对置,并具有在所述阀体位于全闭位置时与所述阀体的周缘下面接触形成流体密封的平面部,再有,在所述轴承孔内所述旋转轴的周围装有筒状的弹性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的流体通路侧端部在所述阀体的旋转轴的周围,与面对所述轴承孔的位置上形成的环状面弹性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蝶式阀装置,其中,
所述阀体形成为4角具有特定曲率的曲面部的四边形状乃至长椭圆形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半周部分的所述阀体周缘下面的密封部,至少形成在直至包括单侧曲面部的单侧轴承部和直至包括另一侧曲面部的另一侧轴承部的2个区域。
12.一种内燃机用电子控制节流装置,其包括:具有吸入空气通过的通路的管形状的壳体;能够旋转地支承在该壳体上并且横断所述通路配置的旋转轴;固定在该旋转轴上且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调节壳体内通过空气量的蝶式阀型的节流阀,其中,
所述旋转轴和节流阀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形而形成,所述节流阀采用了跨所述旋转轴设有从所述节流阀的上游朝向下游通过空气的通路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蝶式阀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燃机用电子控制节流装置,其中,
所述通路在阀内部设置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用电子控制节流装置,其中,
空气通路形成在所述节流阀处于空气流量为最小的全闭状态下比轴中心轴靠上游侧或靠下游侧、或者向两侧偏置的部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405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