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热片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6423.9 | 申请日: | 2008-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0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何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珊珊 |
主分类号: | H05B3/36 | 分类号: | H05B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片的结构和制造方法,可应用于后视镜除霜、电毯、保温垫体等的加热元件,以确保有效维持温度。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升,各种加热或保温元件或产品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于各式各样的产品上,如地处寒带的国家,冬天温度极低导致汽车后视镜结霜,往往需要用人工擦拭其表面,造成开车上的不便;或者,因天气温度低,而毯子的保温效果受到限制。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因此有在汽车后视镜背面加装电热片等加热元件以除霜,或在毯子内埋设加热元件以增进保温效果。其加热元件则如我国新型专利第474547号公告所揭示电热片,其再一软板纵设两条以上相互交错正负电导线,再横设两条以上的热导线以形成网目状,并使电导线与热导线串并联以划分为数个加热区域。虽其电热片可升温加热以除霜或保温的功效,惟其电热片主要是以导电油墨印刷在软板以形成正负电导线,以及印刷导电碳而成热导线,其导热仅在于导热线,温度的升温速度慢或温度维持受到限制,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加热或保温的效果,且其电导线是以导电油墨印刷、烘干而成,生产制造繁琐费时等种种缺失。
本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现有电热片及其制造方法所衍生的各项缺点,乃亟思加以改良创新,并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完成一种是在基材上贴合一导电薄膜,再在导电薄膜印刷二相互交错导电线路,并以二导电片是分别铆接在所述的导电线路的电热片,其不须印刷导电碳,便于生产制造,更可迅速升温,并能有效保持温度以及达到节能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导电材料是一整片式导电薄膜,而可直接贴在工件或软性基材上,而不须印刷导电碳,构造简单、便于生产制造,且整片式导电薄膜可迅速升温,并能有效保持温度以及达到节能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于基材与导电薄膜可选自具可绕性的PET、PC或PP薄膜或布料等基材,而可因应客户的各种需求包覆或贴合在不同尺寸、材质或造型的产品。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在于使用具正温度系数的导电材料,在升温过程中因为材料本身的膨胀,将使得电阻值相对地提高,输入的电流量也将因此而降低,而达到恒温以及节能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电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材;
一导电薄膜,贴合在所述的基材一面;
至少两个导电线路,印刷在所述的导电薄膜的一面;
至少两个导电片,分别铆接在所述的两个导电线路的端点及其底面的导电薄膜与基材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还括:
一种电热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
在一基材一面贴合一导电薄膜;
在所述的导电薄膜表面印刷导电油墨,并烘干以形成至少两个导电线路;
将所述的二导电片分别铆接在所述的导电线路的端点及其底面的导电薄膜与基材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凭借上述步骤所制成的电热片的制造方法,其是在于一基材一面贴合一具有正温度系数的导电薄膜,再在导电薄膜印刷二相互交错导电线路,并以二导电片是分别铆接在所述的导电线路、导电薄膜与基材的电热片者,其导电材料是一整片式导电薄膜,而可直接贴在工件或软性基材上,再印刷导电线路在其上,而不须印刷导电碳,可便于生产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热片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热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热片的剖示图;
图4是本发明的电热片的贴胶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电热片的另一实施例剖示图;
图6是具本发明的电热片的制造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电热片;10基材;20电薄膜;30导电线路;31端点;40导电片;41铆钉;50贴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委员方便了解本发明的内容,以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兹配合图示列举一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1、图以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电热片的示意图、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其剖示图,其电热片1是包括:
一基材10,是可绕性基材,如PET、PC、PP薄膜或布料,或工件等基板;
一导电薄膜20,贴合在所述的基材10一面的可绕性薄膜,并具有正温度系数的可导电性薄膜;
至少两个导电线路30,印刷在所述的导电薄膜20的一面,其两个导电线路30是呈相互交错,而所述的导电薄膜20与导电线路30是呈串连或者并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珊珊,未经何珊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64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可生物吸收部件的外科紧固件和相关植入设备
- 下一篇:吞吐量的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