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7342.0 | 申请日: | 200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1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曹台昇;李源周;姜景斗;崔荣镀;权宰翊;禹锡均;黄镛式;田炳玟;崔钟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17/49 | 分类号: | H01J17/49;H01J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弋;朱登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离子体 显示 面板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07年3月5日提交于韩国知识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7-0021553的优先权和权益,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在放电空间侧壁上形成的电极的PDP。
背景技术
典型的交流(AC)PDP包括向用户显示图像的上板和连接到上板并与之平行的下板。上板的前基板包括排布其上的维持电极对。下板的后基板包括寻址电极,其排布在前基板的与其上排布维持电极对的表面相面对的表面上。寻址电极的方向与维持电极对的方向交叉。
第一介电层和第二介电层分别形成在前基板的其上排布有维持电极对的表面上以及后基板的其上排布有寻址电极的表面上,从而掩藏维持电极对和寻址电极。通常由氧化镁(MgO)形成的保护层排布在第一介电层的后表面上。在第二介电层的前表面上排布有障肋,其用于保持相对基板之间的放电距离并防止放电室之间的光学串扰。
红、绿和蓝荧光体适当地涂覆在障肋的侧壁上以及第二介电层的前表面上。
维持电极对的每一个均包括透明电极和总线电极。透明电极由可能够产生放电的导电材料形成并呈现穿透,从而允许从荧光体发射的光向前基板传播。透明材料可为氧化铟锡(ITO)之类。总线电极典型地可以是具有高电导率的金属电极且呈黑色,从而提高明亮室对比度。
在传统表面类型的PDP中,当发生放电时,可见光从放电空间的荧光层发射,并传送通过上基板。然而,由于形成在其上的多种组分,上基板具有约60%的可见光透射率。
而且,在传统表面类型的PDP中,电极形成在放电空间的上侧,即可见光传送通过的上基板的内部侧壁上,且这些电极在该内部侧壁中产生放电,从而降低发光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PDP,其中,荧光体设置在相互隔开并围绕放电空间的电极之间,并且电极具有围绕放电空间的不同结构,从而增大PDP的亮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有一种PDP,其具有: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一基板隔开并面向所述第一基板。障肋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构建多个放电空间。第一电极排布在所述障肋中,并沿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延伸。障肋中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隔开,并沿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方向延伸。中间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障肋中。第一荧光层设置在所述放电空间的侧壁上且位于所述中间层处。
放电空间在中间层处的横截面积可大于放电空间在靠近第二电极处的横截面积。
放电空间在接触第一荧光层处的横截面积可大于放电空间靠近第二电极处的横截面积。
所述第一荧光层可沿从所述第一电极到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线性地或以凹进抛物线的形状倾斜。
所述第一荧光层可以采用预定角度倾斜并面向所述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可围绕每个所述放电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二电极的围绕所述放电空间的周长可短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周长。
每个所述放电空间的由所述第二电极围绕的横截面积可小于每个所述放电空间的由所述第一电极围绕的横截面积。
所述PDP可进一步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且面向每个放电空间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特定深度;和排布在所述凹槽中的第二荧光层。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可掩藏在所述障肋中。
所述障肋可包括:其中排布有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层、其中排布有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层、和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中间层。
在第一电极层上形成其中可排布有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片。在第二电极层上形成其中可排布有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片。所述中间层可为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之间的中间片。
中间片和第二电极片可形成为单一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SDI株式会社,未经三星SD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73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
- 下一篇:半导体组件封装结构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