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能煤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07826.5 | 申请日: | 2008-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9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万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金林 |
主分类号: | C10L5/04 | 分类号: | C10L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200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能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节能、环保、高效的聚能煤,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利用能源及能量的 合成技术生产各种环保型、节能型、高效型的聚能煤炭,使其煤炭能量可以提高数倍,是目 前节煤率最高和环保性能最好的煤炭,该煤炭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及各领域。本发明还 涉及到聚能煤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现有的各种煤炭,如:长焰煤、瘦煤、不粘煤、气煤、焦煤、肥煤、烛煤、 藻煤、弱粘煤、煤精、无烟煤、褐煤,以及焦炭、型煤、煤炭助燃剂等都没有从根本改变煤 炭的性能,也没有从原煤的基础上提高煤炭的质量,其煤炭的使用效率、燃烧性能和节煤率 都很低,因此造成原煤低效能和严重浪费,均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之外:
一、现有的各种烟煤:如长焰煤、瘦煤、气煤、焦煤、肥煤等本身都不具有高效性能和 环保性能,必须通过改进和人为加工才能达到其高效率。
二、无烟煤:虽然自身效率高,但煤炭资源较为有限,又因为使用效率不高,所以其该 煤炭节能性能的增加、原煤质量的改善、利用率的提高都必须由人为改进才能达到。
三、烛煤、藻煤、弱粘煤:是另一品种煤,均不具有高效性能和环保性能,同样需要能 量合成和人为改进,才能达到其高效率。
四、煤精:是一个特殊品种的煤炭,虽然能与普通煤一样可以燃烧,但性能和效率极低, 其特点是质地致密,主要是用作工艺雕刻制品的原料。
以上各种原煤,其效能都很低,直接使用时,对大气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污染,而且原 煤的储存和运输成本都很高,如果不经过处理改进和人为加工,其使用的危害最大,也是最 浪费的原始性能源,加速了原始能源的消耗,长期使用和开采将对人类产生巨大危害。另一 方面的危害程度更深:还有对山体和地况、地貌的深度破坏,以及大量开采人员的伤亡,由 于急剧开采还能引发地陷、地壳变化和引发地震,同时加速了对地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五、焦炭:虽然利用率较好,但没有节煤性能,其燃烧值提高率并不高,绝大多数都是 机焦生产,由于机焦生产成本较高,二次污染更为严重,而且生产投资较大,生产时有一定 的污染,也因此大多数焦炭焦化厂都被政府下令关闭。
六、型煤:指多种型煤,如蜂窝煤等,由于采用黄泥或硅酸钠作粘接剂,燃烧时,黄泥 本身消耗部分热能,浪费了能量,其热效率低,又由于硅酸钠易吸潮分解,影响煤的强度, 不便储存和运输;型煤的利用率较低,其经济附加值也较低,由于型煤一般都是生活用煤, 约占煤炭销售总量的2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生活用煤技术落后,热效率也只有20%左右, 浪费大量能源,而且污染程度无法降低,造成了严重分散性污染。
七、煤炭助燃剂和洁净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煤炭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燃煤对 自然环境的污染,并且具有起火快、高热能、低硫的特点。但洁净煤的节煤效率最高都不超 过30%;与本发明综合节煤效率在数倍以上,相差甚远,而且永远都达不到本发明聚能煤的 节煤率和高效性能。以上诸多缺点,亟待改进。
众所周知,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有效地合理利用对人类的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无论是关闭煤矿、分期开采,还是限制开采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煤炭资源是人类世世代代 的共产资源和共享能源,不应该被某一个时代或某一个世纪的人类所独占、消耗和浪费掉。 我们知道,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煤炭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 这一有限的能源又能维护多久?由此而产业的环境污染又如何治理?完全要靠人类自身节约 和自我保护,否则一二百年后这种有限的资源将所剩无几,同时也将失去我们的生存环境。 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中国山西省,近年来,中国产煤大省的山西省就曾关闭小煤窑及 煤矿达6000余家,其中仅临汾市就用200亿GDP换蓝天的残痛教训,这是中国对自己负责, 对人类文明社会作贡献的良好开端。同时,人类生产高效能和节能环保的聚能煤炭势在必行, 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煤炭能源的使用年限,克服人类原始能源的浪费性消耗。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金林,未经万金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78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