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依帕司他滴丸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8399.2 | 申请日: | 2008-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9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胜;马明;夏兵;曹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全胜 |
主分类号: | A61K9/20 | 分类号: | A61K9/20;A61K31/426;A61K47/34;A61P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长龙 |
地址: | 570125海南省海口市金贸***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依帕司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依帕司他滴丸,属药物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依帕司他于1992年在日本首次上市,是一种羧酸类的可逆性非竞争型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对糖尿病并发症有明显疗效,而糖尿病导致的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是患者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的直接原因。
现已知某些代谢通路及信号转导通路等在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葡萄糖仅约5%进入多元醇通道,而在糖尿病状态下,多元醇通道激活,约30%的葡萄糖进入此通道,可引起细胞内NADPH耗竭,间接激活DAG-PKC信号通路,引起渗透应激,肌醇代谢障碍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降低。而依帕司他可对多元醇通道进行干预,并经临床证实其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安全高效的药物。
而现在仅有依帕司他的片剂及胶囊剂在使用,剂型比较单一,且在临床上生度利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依帕司他滴丸,以丰富依帕司他的剂型,特别是提高依帕司他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一种依帕司他滴丸,含有依帕司他、聚乙二醇载体、抗氧剂和表面活性剂。
所述的聚乙二醇载体优选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同用。
所述的抗氧剂优选叔丁基-4-羟基苯甲醚。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优选吐温80。
比较优选的是,由采用下述重量份数的组份:
依帕司他 5000~12500份
聚乙二醇4000 9000~50000份
聚乙二醇6000 6000~37500份
叔丁基-4-羟基苯甲醚 1~5份
吐温80 100~300份。
上述依帕司他滴丸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各步骤:
(1)将依帕司他原料粉碎、研细达150目以上;
(2)称取聚乙二醇载体和抗氧剂,加热至共熔点,使其熔融混合均匀;
(3)将上述共融液降至80~85℃保温,加入依帕司他粉末和表面活性剂,搅拌均匀。
(4)将上述溶液移入滴制装置中滴制,溶液温度控制在80~85℃,滴入冷冻的液体石蜡中,捞出除去液体石蜡,晾干。
检测半成品,合格后包装。
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滴丸,其主要特点是:
(1)发挥药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
(2)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因药物与基质熔合后,与空气接触面积减少,不易氧化,基质为非水物,不易引起水解。有利于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3)生产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滴丸重量差异小,成本低,无粉尘,有利于劳动保护。
(4)滴丸剂有速效的特点,有利于血药浓度尽快达到稳定。
依帕司他原料具有疏水性,而药物的吸收速率取决于溶出速度,溶出速度又随分散度的增加而提高。依帕司他滴丸是采用固体分散体物理原理制备的制剂,将在水中难溶的药物溶解在热熔的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中,通过滴制和骤冷凝固,使药物成分子、胶体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由于药物的总表面积增大,基质为亲水性物质,药物以微晶或无定型的微粒释出,因此,药物溶解和吸收加快,生物利用度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内容。
实施例1
每1000粒滴丸用5g依帕司他、9g聚乙二醇4000、6g聚乙二醇6000、1mg叔丁基-4-羟基苯甲醚和0.1g吐温80。
制备方法为:
(1)将依帕司他原料粉碎、研细达150目以上;
(2)按处方称取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醚,加热至三者的共熔点,使其熔融混合均匀;
(3)将上述共融液降至80~85℃保温,加入依帕司他粉末、吐温80,搅拌均匀。
(4)将上述溶液移入滴制装置中滴制,溶液温度控制在80~85℃,滴入冷冻的液体石蜡中,捞出除去液体石蜡,晾干。
检测半成品,合格后包装。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全胜,未经刘全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83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