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单元及背光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09696.9 | 申请日: | 2008-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6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彭赐光;彭中;陈志光;刘邦炫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F21K7/00;F21V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的背光模块单元及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光源与光学屏障具有适当间距的背光模块单元及使用多个此背光模块单元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具有省电、低辐射、尺寸轻薄的液晶显示设备已逐渐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计算机、手机、电视等各式具显示屏幕的电子产品中。相较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设备,液晶显示设备需额外的光源以辅助成像于屏幕,而此额外的光源一般称为背光模块。
为使液晶显示设备更省电、使用寿命更长、色彩更饱和,业者纷纷舍弃传统液晶显示设备中背光模块所使用的冷阴极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Lamp,CCFL),转而采用具有色彩饱和度高、发光效率高及使用寿命长等特性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作为背光光源。为使各色发光二极管提供的各种色光均匀混合成白光,业界莫不提出各种光线混合的机制。
请参考图1,现有的背光模块1包含多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11及一片复合光学膜12。在复合光学膜12下方,多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11所发出的不同色光相互混合。由于背光模块1仅利用复合光学薄膜12协助混光,因此复合光学膜12需距离发光二极管11较远,方可使多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11所发出的不同色光于复合光学膜12与多个发光二极管11间的混光空间10中充分混合,以免造成液晶显示设备所呈现的色彩不均匀。然而在此种光线混合设计结构中,为能提高混光效率,需令混光空间10厚度增加,使得背光模块1的厚度过大,增加液晶显示设备的整体尺寸。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可均匀混光、无暗带且整体厚度薄的背光模块,便为此业界亟待达成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单元,具有混光均匀的特性,且不因设置光学屏障以达到混光均匀而伴随产生暗带。为达此目的,本发明背光模块单元包含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及第一光学屏障。第二光源是相对于第一光源沿第一方向设置,并与第一光源间形成第一光源间距,此光学屏障是关于第二光源沿第一方向设置,并与第二光源形成第一屏障间距,且第一屏障间距实质上小于第一光源间距的一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是由多个上述背光模块单元连续设置所构成,故此种背光模块可以达到无暗带、混光均匀及厚度薄等目标,并使采用此种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设备具有上述特性。
通过光学屏障的设置,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多个不同颜色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可于各背光模块单元内均匀混合,使得本发明背光模块不需增加厚度便可达到均匀混光的目的。同时,通过缩减第一屏障间距的长度,使第一屏障间距小于第一光源间距的一半,进而使在光学屏障两侧产生的暗带得以消除。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将以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背光模块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背光模块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以及
图3为本发明背光模块单元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
1背光模块 10混光空间
11发光二极管 12复合光学膜
2背光模块 21光源
22光学屏障 3背光模块单元
301第一方向 302第二方向
31第一背光模块单元 32第二背光模块单元
33第三背光模块单元 311第一光源
312第二光源 313第三光源
314第四光源 315第五光源
321第一光学屏障 322第二光学屏障
331第一光源间距 332第二光源间距
341第一屏障间距 342第二屏障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96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