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活塞水力调压泵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0389.2 | 申请日: | 2008-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0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劳雷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9/109 | 分类号: | F04B9/109;F04B53/16;F04B49/2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48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 水力 调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液体输送的往复泵,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水力驱动的双活塞水力调压泵。
背景技术
普通活塞式或柱塞式往复泵的动力一般采用电动机,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在许多生产场所中大容量电力输送受到各种客观因素限制,其现场又往往存在大量的环保性能源。例如油田都有丰富的具有压力的地下水资源,而在石油开采的后期又需要把大量的水注入地下油层。油田的地下油层其压力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在石油开采的后期需要把大量的聚合物与水注入地下油层,把油层中的油挤出来。与各油层相对应的地下水其压力也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为了获得不同油层的油必须分层注压;故存在费时、费力、造价高、耗电多、环保性差等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所存问题,研制一种新型的双活塞水力调压泵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普通活塞式或柱塞式往复泵的动力一般采用电动机,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的缺陷,提供一种采用具有压力的地下水资源为动力的双活塞水力调压泵。达到耗电量小、成本低、一泵多用、省时、省力等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双活塞水力调压泵,其结构由双活塞泵和调压系统所组成;双活塞泵的活塞缸体内装有两个活塞并通过活塞轴连接在一起,形成双活塞结构;活塞一和活塞二外表面有沟槽,用来安装O形密封圈,其内表面有内螺纹,分别与活塞两端的外螺纹相连接。在活塞缸体的两端具有端盖;在活塞缸体的体内具有两个内腔,两个活塞分别在两个内腔中同步往复移动,把两个内腔分隔成四个空间,形成活塞一外室、活塞一内室、活塞二内室、和活塞二外室,端盖上有一个带内螺纹的接口,端盖上还有一个带内螺纹的通孔,用来安装推杆一、压盖一和弹簧一,或者弹簧二、压盖二和推杆二。接近开关一和接近开关二并分别通过开关支架固定在端盖上,固定在端盖上的还有推杆一和推杆二;并且推杆一和推杆二均具有轴肩,分别用来安装固定弹簧一和弹簧二。在双活塞水力调压泵的调压系统中采用接近开关及其触点给控制电路发送活塞位置信号,由换向阀的电磁铁执行控制电路的指令信号,使换向阀处于相应的切换位置,由换向阀切换中压地下水的注入方向,并由单向阀确保不同压力的水按规定的方向流动。
本发明所述的活塞缸体可以为整体结构,也可为分体密封连接结构。
本发明所述的调压系统由换向阀、单向阀、接近开关、活塞缸体的a、b、c、d、e、f接口及其连接管路所组成;换向阀一侧的两接口分别同活塞缸体的a、b、c、d接口相连通,在b、c、接口的前端分别装有单向阀;换向阀另一侧的两接口分别同低压出口和中压出口相连通;活塞缸体的e、f接口分别通过单向阀与高压出口相连。
本发明所述的双活塞水力调压泵利用活塞有效作用面积差进行调压,塞外侧端面的有效作用面积是以活塞直径为直径的圆的面积,活塞内侧端面的有效作用面积是以活塞直径为外径,以活塞轴直径为内径的环的面积;活塞外侧水的压力P外除外,作用在活塞外侧有效作用面积A外上,产生的推力F外与活塞内侧水的压力P内、作用在活塞内侧有效作用面积A内上的推力F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平衡公式如下:
F外=F内,P外×A外=P内×A内
由于活塞外侧有效作用面积A外大于活塞内侧有效作用面积A内,所以活塞外侧水的压力P外一定小于活塞内侧水的压力P内。
本发明所述的双活塞水力调压泵当作用在活塞外侧的水是动力源,则作用在活塞内侧水的压力P内大于作用在活塞外侧水的压力P外,该活塞起升压作用,活塞外侧的水推动活塞由活塞外侧方向朝活塞内侧方向移动,该活塞处于升压阶段。
本发明所述的双活塞水力调压泵当作用在活塞内侧的水是动力源,则作用在活塞外侧水的压力P外小于作用在活塞内侧水的压力P内,该活塞起降压作用,活塞内侧的水推动活塞由活塞内侧方向朝活塞外侧方向移动,该活塞处于降压阶段。
本发明所述的双活塞水力调压泵具有以下特点与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劳雷流体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劳雷流体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03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