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热槽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2851.2 | 申请日: | 2008-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4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克荣;单勇;白瑞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F7/02 | 分类号: | C01F7/02 |
代理公司: | 辽宁沈阳国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立新 |
地址: | 110001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加热槽,尤其涉及氧化铝生产中的一种碱性介质加热槽。
背景技术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加热槽的加热管都是采用列管式排列,如图1所示,因为列管式加热管是以槽中心为圆心的扇形结构布置,里圈圆周长较外圈圆周长要短,同时加热管之间又必须保持一定间隙,在槽中心部几乎不能放置加热管,这样加热槽里的被加热介质加热不均匀,特别是槽中心部分被加热介质的温度较四周的被加热介质要低,有的时候还达不到要求的加热温度,被加热介质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所需温度,这就降低了生产效率。另外,由于列管式加热管的管长相应较短,蒸汽在加热管里的停留时间也短,蒸汽还没有充分冷凝时蒸汽就已从出口排出,蒸汽的热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浪费了能源。再则,该结构的焊接接点多,易产生应力腐蚀而泄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槽,目的是使加热管能均匀的加热被加热介质,同时使蒸汽能充分的起到加热作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加热槽,包括槽体、加热管,槽体内设有支架,加热管缠绕在支架上。
所述的加热管是沿着支架环形缠绕设置的。
所述的加热管为单圈或多圈设置。
所述的支架与槽体底部之间设有垫板。
所述的垫板为凹形垫板。
所述的凹形垫板放置于槽体内底板上。
所述的加热管与支架固定连接。
加热管蒸汽进口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最上部。
冷凝水出口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最下部。
本发明的优点效果:本发明加热槽,蒸汽从加热蒸汽进口进入,沿着加热管自上而下流动,在整个的过程中,蒸汽经过加热管与槽体里的被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靠近槽体的被加热介质由外圈加热管进行热传递,靠近中心部分的被加热介质由里圈加热管进行热传递,这样就保证了整个槽里的被加热介质都能均匀的被热传递。同时由于加热管是环形缠绕的,所以蒸汽在加热管里的流经距离远远大于列管式加热管的距离,这样能使蒸汽充分对被加热介质进行热传递。最后蒸汽从冷凝水出口排出。整个过程既能很好地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又使蒸汽与介质得到充分换热。这种加热槽结构简单,焊缝少,减少产生应力腐蚀的可能性,安装方便,加热效果好,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现有的列管式加热槽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中,1、支架;2、加热管;3、槽体;4、凹形垫板;5、蒸汽进口;6、冷凝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的描述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这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可以做出各种修改或改进,但是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均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加热槽,包括槽体3、加热管2,槽体3内设有支架1,加热管2环形缠绕在支架1上,加热管2为单圈或多圈设置,本实施例为2圈,也可以为1圈或10圈;在支架1与槽体3底部之间设有垫板,垫板为凹形垫板4。支架1固定凹形垫板4上;加热管2放于槽体内部、固定在支架1上;加热蒸汽从加热蒸汽进口5进入,冷凝水从蒸汽出口6流出,加热管的圈数和长度根据需要加热的被加热介质量、加热温差和槽体直径决定;凹形垫板4放置于槽体内底板上,以便于维修更换;加热管蒸汽进口5在加热管的最上部;冷凝水出口6在加热管的最下部,蒸汽从加热蒸汽进口进入,沿着加热管自上而下流动,在整个加热过程中,蒸汽经过加热管向槽体里的被加热介质进行热传递,靠近槽体的被加热介质由外圈加热管进行热传递,靠近中心部分的被加热介质由里圈加热管进行热传递,这样就保证了整个槽里的被加热介质都能均匀的被热传递。同时由于加热管是环形缠绕的,所以蒸汽在加热管里的流经距离远远大于列管式加热管的距离,这样能使蒸汽充分对被加热介质进行热传递。最后蒸汽从冷凝水蒸汽出口排出。整个过程既能很好地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又使蒸汽与被加热介质得到充分换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未经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28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