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鼻中隔成形术后黏膜贴膜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3683.9 | 申请日: | 200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4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陶谦;周宣岩;高振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谦;周宣岩;高振峰 |
主分类号: | A61K36/898 | 分类号: | A61K36/898;A61K9/70;A61K47/38;A61P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260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鼻中隔 成形 术后 黏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鼻中隔成形术后的黏膜贴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制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鼻内镜鼻腔鼻窦手术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治疗鼻部疾病最常用方法,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由于鼻中隔黏软骨膜和黏骨膜较薄,尤其是鼻中隔棘突或嵴突处黏膜菲薄,张力极大,术中经常会出现鼻中隔黏骨膜或/和黏软骨膜撕裂,如果两侧鼻中隔黏骨膜均撕裂可导致鼻中隔穿孔;术后鼻腔换药时器械需反复出入鼻腔,也易造成鼻中隔黏膜的撕裂或划伤,导致术后鼻中隔黏膜愈合时间延长,形成鼻中隔穿孔或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的修补因鼻腔的生理狭窄,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在鼻中隔成形术后选用合适的鼻腔用药,使损伤的鼻中隔黏膜及早愈合,缩短患者术后鼻腔黏膜愈合时间,避免形成鼻中隔穿孔和鼻腔粘连,对增强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方科学、疗效高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专用于鼻内镜鼻中隔成形术后的黏膜贴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中医药材及高分子材料制成膜剂,于鼻腔直接贴附于鼻中隔黏膜表面,可使药物直达患处,标本兼治,充分发挥疗效。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鼻中隔成形术后黏膜贴膜,其特征在于该贴膜由基质和有效药物组成,基质的成分及其重量比为: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2∶1。
本发明基本配方由如下药物及重量组成:白芨10g~15g、田七10g~15g、三七10g~15g、白蔹10g~15g、聚乙烯醇(PVA17-88)3~6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1.5~3g。
本发明的优选配方如下:白芨10g、田七10g、三七10g、白蔹10g、聚乙烯醇(PVA17-88)3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1.5g。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
1、将白芨、田七、三七粉碎,用50~60%乙醇浸渍两次,第一次4~6天,第二次1~2天,滤过,合并滤液;将白蔹以50~60%乙醇加热回流两次,第一次2~3小时,第二次1~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将上述两种滤液混合搅拌,滤液回收乙醇后浓缩成中药流浸膏。
2、将聚乙烯醇和羟甲基纤维素钠分别加入蒸馏水浸泡,水浴加热使溶解,取聚乙烯醇、羟甲基纤维素钠混和,加入吐温-80和甘油,搅匀,在水浴90℃上加热溶解,保温于45℃,分别制成聚乙烯醇和羟甲基纤维素胶浆。
3、将聚乙烯醇和羟甲基纤维素胶浆混合、搅匀,加入中药流浸膏,搅匀制成含药液体。
4、在干净的玻璃板上均匀地涂上吐温-80与乙醇的混和液(1∶2),作脱膜剂,再将上述含药液体均匀的铺在玻璃板上(25cm×25cm),自然风干,即得含药物的贴膜。
5、往聚乙烯醇胶浆中加入甘油,混匀,将其均匀的铺在上述已风干的含药贴膜上,自然风干,即得双层膜。紫外灯下消毒30分钟,剪成1.5cm×2cm薄片,分装既成。
用法及用量:鼻内镜术后第2天抽出鼻腔填塞纱条后,将本发明药物贴于鼻中隔两侧黏膜表面,每日更换1次,连续应用1~3周。
方解与药理分析:
白芨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白蔹能清热解毒、散结止痛、敛疮生肌,二者合用,有解毒消肿、敛腐生肌之功效,多用于治疗疮疡溃烂或溃而不敛者;田七生用有止血强心、散瘀生新、消肿定痛的显著功能;三七生用可止血化瘀、消肿止痛,具有良好的止血、造血功效,有抗炎症作用,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田七和三七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份。上述诸药配伍,具有解毒消肿、敛腐生肌、止血化瘀、解毒排脓、活血消肿之功效,还具有抑菌及增强免疫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谦;周宣岩;高振峰,未经陶谦;周宣岩;高振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36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腰椎病磁性中药护腰背带
- 下一篇:槟榔巧克力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