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缓冲驾驶座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4923.7 | 申请日: | 200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9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刘雨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雨晨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00山东省东营市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缓冲 驾驶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避让冲击功能的汽车驾驶员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机动车缓冲驾驶座。
二、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座椅通常固定在地板上,能够前后或左右移动,在行驶时也锁止在地板上以防溜动,即便发生撞击,也保持锁止状态,如果撞击的能量很大,驾驶室发生严重变形,则会对驾驶员造成致命的挤压,虽然,现有的汽车厂商为了保护驾驶员和乘客,采用了多种方式如一种是设置撞击吸能区,另一种是加强车架的强度。但是在很多事故案例尤其是客、货车的正面碰撞事故中常可以看到,即使现有的撞击吸能区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有时驾驶员座椅的后面有足够的空间,但驾驶员却被夹在仪表台、方向盘和座椅之间。也就是说,传统的驾驶员座椅在相对严重的正面碰撞事故中会加大驾驶员的伤亡概率。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机动车缓冲驾驶座,在正面碰撞事故中,能够退让形成10~20cm的空间,进一步减轻了对驾驶员的挤压,同时便于现场施救,对降低交通事故的死亡率。
其技术方案是:在驾驶室地板上设置前后方向的导槽,导槽上安置一可前后滑动的座椅基座,将座椅装于座椅基座之上,通过锁止装置和导槽底部设有的锁齿使座椅基座处于固定锁止状态,所述的锁止装置由曲轴控制,曲轴的曲柄与一根伸向前方的触杆相连结;发生轻微正面碰撞时,车前部的溃缩量较小,不足以触及触杆;当发生严重撞击,溃缩量较大可能危及驾驶员时,触杆被推向后方,带动曲柄向后摆动,通过曲轴使锁舌抬起,解除锁止状态;当驾驶室进一步变形溃缩时,触杆继续后移至接近水平状态,进而推动座椅基座带动整个驾驶座沿导槽后移,直至向后移动到位,后移到位时,座椅基座触及导槽尾端的缓冲块以减小冲击。
优选的一种方案是:所述的触杆头部与客车驾驶室前部的框架连结。
优选的另一种方案是:所述的触杆头部与轿车轿车发动机舱的后部框架连结。
所述的导槽的尾端设有缓冲块以减小撞击后的冲击,另外,根据实际车型不同,可最大退让出20cm(大、中客,轻货)至40cm(一般轿车、大货)的空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主要部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当车辆发生严重的正面碰撞时,能够通过驾驶座的向后退让而形成大小可观的生存空间,辅助于现有的防碰撞技术,可以为事故现场的施救创造更好的条件,对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
四、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用于客车/A型车)的侧面示意图;
附图2是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省略方向盘和座椅);
附图3是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效果图(实际实施例的外观);
附图4是第二个实施例(用于轿车/C型车)的侧面示意图;
图中:1、导槽,2、座椅基座,3、座椅,4、曲轴,5、曲柄,6、触杆,7、锁舌,8、锁齿,9、缓冲块,10、驾驶室前部框架(客车),11、驾驶室底部框架,12、驾驶室地板,13、客车车厢地板,14、轿车B柱,15、轿车发动机舱后部框架16、方向盘轴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1、2和3,在驾驶室地板12上铺设具有足够强度的钢质底板可隐藏于地板胶下面,在钢质底板上设置两根前后方向的平行导槽1,从方向盘轴16旁边穿过,导槽底部设有锁齿8,尾端设有缓冲块9。在导槽1上安置一可前后滑动的座椅基座2,座椅基座2上方安装座椅3,后边为客车车厢地板13。由于本装置仅在事故时起作用,作用力较大,故为保证零件强度和降低制造成本,导槽1和座椅基座2之间可采用滑动摩擦如图。座椅基座2前部装有锁止机构,在正常情况下锁舌7与锁齿8扣合保持座椅基座的锁止状态。锁止机构由一根曲轴4控制,曲柄5与一根伸向前方的触杆6连接如图。触杆头部与客车驾驶室前部的框架10通过螺丝等连结。
在图4所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同样在驾驶室地板12上铺设具有足够强度的钢质底板可隐藏于地板胶下面,在钢质底板上设置两根前后方向的平行导槽1,导槽底部设有锁齿8,尾端设有缓冲块。在导槽1上安置一可前后滑动的座椅基座2,座椅基座2上方安装座椅3,旁边为轿车B柱14。座椅基座2前部装有锁止机构,在正常情况下锁舌7与锁齿8扣合保持座椅基座的锁止状态。锁止机构由一根曲轴4控制,曲柄5与一根伸向前方的触杆6连接如图。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触杆头部与轿车发动机舱的后部框架15连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雨晨,未经刘雨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49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