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质颗粒燃料炊暖炉灶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5077.0 | 申请日: | 2008-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1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贾奎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滕州市科利源生物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B1/18 | 分类号: | F24B1/18;C10B53/02;F24B1/197;F24B13/04;F24B1/18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75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颗粒 燃料 暖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炉具,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炊暖炉灶。
背景技术
目前的炊暖炉灶,其中包括炉外壳,炉外壳上部侧壁上安装有废气排放筒, 炉外壳内带有炉膛,炉膛与废气排放筒相通,炉膛上口的炉外壳上安装有炉口 盖圈,炉外壳内的炉膛下部安装有底板平炉栅,底板平炉栅上带有炉芯支承板 二次进氧孔,底板平炉栅上方的炉外壳内的炉膛内安装有炉芯,此种炊暖炉灶 只能燃烧煤炭,浪费能源,废物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减排效果好、环境污染小、能充分利用再生资 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炊暖炉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炊暖 炉灶,其中包括炉外壳,炉外壳上部侧壁上安装有废气排放筒,炉外壳内带有 炉膛,炉膛与废气排放筒相通,炉膛上口的炉外壳上安装有炉口盖圈,炉外壳 内的炉膛下部安装有底板平炉栅,底板平炉栅上带有炉芯支承板二次进氧孔, 底板平炉栅上方的炉外壳内的炉膛内安装有炉芯,其特点是炉芯其中包括锥体 立式炉栅、反锥体多孔炉芯芯壳、正锥体多孔炉芯芯壳、多孔燃烧筒、芯壳上 盖、反火罩,反火罩为倒锥筒形,反火罩位于炉口盖圈的下方,反火罩下部带 有燃烧通孔,芯壳上盖为锥筒形,芯壳上盖上部带有燃烧通孔,燃烧通孔四周 的反火罩下边与芯壳上盖的上部固定密封连接,反火罩上的燃烧通孔与芯壳上 盖上的燃烧通孔相通,芯壳上盖的下端四周边安装在炉膛内侧壁上,多孔燃烧 筒位于锥筒形芯壳上盖的锥筒内,多孔燃烧筒上端四周边与燃烧通孔四周的反 火罩下边固定连接,多孔燃烧筒四周侧壁上带有透气通孔,反火罩上的燃烧通 孔与多孔燃烧筒上的筒空腔相通,正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为侧壁带有透气通孔的 锥筒形,多孔燃烧筒四周下边与正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上边固定密封连接,多孔 燃烧筒上的筒空腔与锥筒形正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上的筒空腔相通,反锥体多孔 炉芯芯壳为侧壁带有透气通孔的倒锥筒形,正锥体多孔炉芯芯壳四周下边与反 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上边固定密封连接,锥筒形正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上的筒空腔 与倒锥筒形反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上的筒空腔相通,反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位于底 板平炉栅的上方并与之相对应,锥体立式炉栅为锥筒形炉栅,锥体立式炉栅位 于倒锥筒形反锥体多孔炉芯芯壳的锥筒内,锥体立式炉栅下边与反锥体多孔炉 芯芯壳下边固定连接,倒锥筒形反火罩的锥筒空腔为主燃烧室,锥筒形正锥体 多孔炉芯芯壳锥筒空腔以及多孔燃烧筒的空腔为混气燃烧区,倒锥筒形反锥体 多孔炉芯芯壳锥筒空腔为颗粒燃料反应室。
本发明的优点效果是:由于本发明中带有颗粒燃料反应室、混气燃烧区、 多孔燃烧筒、主燃烧室,把生物质颗粒燃料放置在颗粒燃料反应室内,点燃生 物质颗粒燃料,空气从锥体立式炉栅的炉栅缝隙进入颗粒燃料反应室进行一次 进氧、从底板平炉栅的炉栅缝隙进入颗粒燃料反应室进行一次进氧,空气从底 板平炉栅上的炉芯支承板二次进氧孔进入倒锥筒形反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与炉膛 之间的空隙即二次进氧通道,空气从二次进氧通道经反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上的 透气通孔、正锥体多孔炉芯芯壳上的透气通孔以及多孔燃烧筒上的透气通孔进 入颗粒燃料反应室进行二次进氧,火焰从混气燃烧区经多孔燃烧筒在主燃烧室 进行燃烧,实现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无烟燃烧。因此本发明能充分利用再生资源, 即节能又减排,环境污染小,实现生物质颗粒燃料的高效、低排放和低成本应 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滕州市科利源生物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滕州市科利源生物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50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广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正性光刻胶剥离液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