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流输入电源变换器节能老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6813.4 | 申请日: | 200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0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林;李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州三和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4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3034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流 输入 电源 变换器 节能 老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电子变流技术领域的一种老化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交流输入电源变换器节能老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源变换器的老化是检验产品品质,剔除产品早期时效的有效手段。目前,绝大多数的电源变换器生产企业采用耗能型老化方式。即根据电源变换器的输出特性,配置合适的阻性负载(如水泥电阻),在一定环境温度和要求的电气指标条件下进行产品的老化实验。此方式具有简单和可靠等特点。但耗能型老化方式具有很大的弊端:老化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需支付巨额的电费;老化产生的大量热量需要散掉,这就增加了散热成本,增加了噪音和附加的能耗;同时企业的配线和配电变压器的容量需增大,大大增加了配电成本。
目前电子产品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如何降低产品的成本是生产企业首要大事。于是人们提出了很多电源变换器的老化和节能的思路,其中输出能量回收后回馈电网的方式较为成熟,且有此类产品面世。但此类产品有以下问题值得商榷。
1.产品需要高性能并网逆变电源,且此电源应有输出隔离。这需要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同时需要较高的成本。
2.为了减小老化房区域的配电和配线容量,并网逆变电源能量回馈电网的接入点应与被老化电源变换器的输入尽可能的近。这样整套老化装置要尽可能的整合在一起,例如以一台老化柜或老化车作为一完整的老化并网单元。同时为了应对被老化电源变换器的可移动性,老化柜、老化车的单体重量和容量不宜太大。对于大批量的电源变换器的老化,此方案需要很多套老化并网系统,就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并网成本。
3.如果被老化电源无输入功率因数校正,此系统结构很难实现老化装置的输入功率因数的校正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目前电源变换器老化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交流输入电源变换器节能老化装置,此老化装置的系统架构可应用于交流输入电源变换器的大批量老化,且此系统具有和能量回馈电网方式同样的节能效果;老化装置结构简单、灵活,不需要复杂的并网逆变电源;同时此系统具有较低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流输入电源变换器节能老化装置,它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市电输入模块,市电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至少一个整流器连接,整流器输出端输出的直流电经直流母线与一路或多路老化单元连接;每个老化单元包括一个逆变器,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与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连接,逆变器输出端接至少一个被老化电源变换器的交流输入端;电子负载的输入端接相应被老化电源变换器的输出端,各电子负载的输出端反馈直流电到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
所述市电输入模块为单相交流电或三相交流电。
所述整流器为单相整流器或三相整流器。
所述三相整流器由三相变压器和整流桥组成。
所述单相整流器由整流桥和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组成。
所述被老化点会员变换器为AC/DC电源变换器或AC/AC电源变换器。
所述电子负载为DC/DC电源变换器或AC/DC电源变换器。
本发明提出一种交流输入电源变换器的节能老化装置,它具有节能、结构简单、扩展灵活、成本低和应用领域广等特性,解决了传统电源变换器老化高耗能、高成本的难题,可广泛应用于AC/DC如通讯、电力、工业用直流电源的老化。即使被老化电源无输入功率因数校正功能,此系统结构也很容易实现系统输入的功率因数校正。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一种交流输入电源变换器节能老化装置,它由依次连接的市电输入、整流器、逆变器、被老化电源变换器和电子负载组成。市电输入为单相交流电或三相交流电;整流器的输出端接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整流器的输出电压适合逆变器的要求;逆变器的输出端接被老化电源变换器的交流输入端,逆变器的输出规格适合被老化电源变换器老化要求;逆变器的输出规格是单相交流电或三相交流电;电子负载的输入端接被老化电源变换器的输出端,电子负载的输入特性适合被老化电源变换器老化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州三和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德州三和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68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被叫路由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下一篇:仿生手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