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六铝酸盐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7292.4 | 申请日: | 200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5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峰;王育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64 | 分类号: | C09K11/64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六铝酸盐基 发光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光致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采用Mn作为激活剂,具有球状形貌的六铝酸盐基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荧光粉相对于现有技术制备的微米级荧光粉而言,具有量子效率高,荧光寿命改变,光谱频移等特点,因此在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等离子显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s,PDP)和场发射显 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 panels,FED)两种显示技术而言,两者的激励源——真空紫外光与低压电子的穿透深度较浅,使用纳米荧光粉可更有效的利用激发能量,节省发光材料的使用量,并且可以实现像素的减小,从而提高显示器件的清晰度。此外,纳米发光材料的颗粒形貌对于发光性能也有重要影响:与常规方法得到的无规则形貌颗粒相比,具有球状形貌的发光材料,激发光在颗粒表面发生漫反射而损失的比例最小,因此在激活剂掺杂浓度相等、粒径相似的情况下,球状形貌的发光材料的亮度要高于其它形貌的颗粒。
BaAl12O19:Mn与BaMgAl10O17:Mn是两种商用六铝酸盐基发光材料,在PDP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两者的商业生产均采用高温固相法,往往需要1500-1600℃的高温,不但成本高能耗大,并且生成的荧光粉颗粒形状不规则,甚至存在严重烧结现象。虽然可以通过球磨将颗粒粉碎,但是球磨过程往往会导致颗粒表面受到破坏,但是球磨过程往往会导致颗粒表面受到破坏,产生晶格缺陷或者无定形的不发光层即惰性层,从而降低材料的发光效率,而且仅能粉碎至微米级。虽然为降低高温固相法的合成温度,可采用加入助熔剂的方法,如BaF2或H3BO3等,但是助熔剂的使用容易加重烧结的程度,并引入色心等缺陷。
现有技术也有采用反相微乳液法来制备六铝酸钡纳米粉体,并将其作为催化燃烧材料的载体材料(Nature,2000,403:65-67.),但是该技术使用金属醇盐作为反应原料,价格高昂,因而不适合用于制备使用量较大的发光材料BaAl12O19:Mn与BaMgAl10O17:Mn。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六铝酸盐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得到具有球状形貌的纳米发光材料,而且所需的煅烧温度低、原料价廉易得。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纳米六铝酸盐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体积比为40%~55%的油、20%~35%的表面活性剂、5%~15%的助表面活性剂,在搅拌或超声波振荡的条件下混合、溶解,然后在其中逐渐加入5%~25%的浓度为0.05~0.5M的金属盐溶液、以硝酸调节pH值为1~3,保持体系呈透明状态,制得油/金属盐溶液的反相微乳液RM1;
将体积比为40%~55%的油、20%~35%的表面活性剂、5%~15%的助表面活性剂,在搅拌或超声波振荡的条件下混合、溶解,然后在其中逐渐加入5%~25%的浓度为0.5~0.75M的碳酸铵溶液、以氨水调节pH值为9~11,保持体系呈透明状态,制得油/碳酸铵溶液的反相微乳液RM2;
b)将上步得到的油/金属盐溶液的反相微乳液RM1,缓慢加入油/碳酸铵溶液的反相微乳液RM2中,在搅拌或超声振荡条件下反应0.5~3小时,陈化4~36小时,然后离心或者真空干燥分离得到前驱体粉末;
c)将上步得到的前驱体粉末分别以丙酮、酒精和蒸馏水洗涤;
d)然后将上步处理后的前驱体粉末浸泡于少量酒精或蒸馏水中,在搅拌或超声波振荡下分散,再在烘箱中烘干,烘箱的温度控制在80℃~120℃;
e)在上步处理后的前驱体粉末中加入分散剂,按质量比控制,其中分散剂为1%~15%,前驱体粉末为85%~99%,均匀混合后在空气气氛下以300℃~800℃预处理10~40分钟,然后在还原气氛中煅烧2~6小时,煅烧温度控制在1200℃~1400℃,即得到球形的纳米六铝酸盐基发光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72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随身电动车
- 下一篇:背背式溺水自动救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