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流体驱动与混合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7366.4 | 申请日: | 2008-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1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黎永前;吕湘连;米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81B1/00 | 分类号: | B81B1/00;B81B7/02;B01L3/00;B01J19/00;B01F5/0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夏维力 |
地址: | 710072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驱动 混合结构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微流体驱动与混合结构,依次包括上盖片(1)、上盖片(1)上的梳状结构电极对、微管道基体(9)、下盖片(4)上的梳状结构电极对和下盖片(4);上盖片(1)上相隔排列着若干宽带电极I(2)和等个数的窄带电极I(3),所有宽带电极I(2)连接在一起形成梳状结构并接到电极端I(7),所有窄带电极I(3)连接在一起形成梳状结构并接到电极端II(8),每一对相邻的宽带电极I(2)和窄带电极I(3)组成一组电极对;下盖片(4)上相隔排列着若干宽带电极II(5)和等个数的窄带电极II(6),所有宽带电极II(5)连接在一起形成梳状结构并接到电极端III(9),所有窄带电极II(6)连接在一起形成梳状结构并接到电极端IV(10),每一对相邻的宽带电极II(5)和窄带电极II(6)组成一组电极对;上盖片(1)上的电极对排列与下盖片(4)上的电极对排列顺序相反;上盖片(1)或下盖片(4)中至少有一种材料为透明介质。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驱动与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片(1)上的电极对排列顺序为窄带电极-宽带电极,所述的下盖片(2)上的电极对排列顺序为宽带电极-窄带电极。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驱动与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片(1)上的电极对排列顺序为宽带电极-窄带电极,所述的下盖片(2)上的电极对排列顺序为窄带电极-宽带电极。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驱动与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片(1)材料为硅或者玻璃。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驱动与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盖片(4)材料为玻璃或者硅片。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驱动与混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管道基体(9)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驱动与混合结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电极端I(7)和电极端II(8)分别接到第一个交流电源的两极上,给其施加频率和幅值可调节的交流电源I;将电极端III(9)和电极端IV(10)分别接到第二个交流电源的两极上,给其施加频率和幅值可调节的交流电源II;
步骤2.开启交流电源I,使得微管道中的流体从微管道一端向微管道另外一端运动;开启交流电源II,使得微管道中的流体运动与开启交流电源I时运动方向相反。根据需要开启交流电源I或者交流电源II,将需要混合的微流体驱动到电极对所在的微管道区域。
步骤3.同时开启交流电源I和交流电源II,施加相同的电源频率和电压,则微流体在电极对所在的微管道区域内被混合。
步骤4.根据微流体混合程度的要求以及微管道内微流体的性质不同,控制步骤3的持续时间、电源频率和电压幅值,使得管道中的微流体被充分混合。
步骤5.根据微流体的运动方向要求,关闭交流电源I或者交流电源II,利用交流电源II或者交流电源I将经过混合的微流体驱动出电极对所在的微管道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736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