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正面行驶撞击安全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7730.7 | 申请日: | 2008-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4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金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利民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2 | 分类号: | B60R21/0132;B60R21/013;B60R19/14;B60R19/18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子安 |
地址: | 710100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正面 行驶 撞击 安全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安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正面行驶撞击安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汽车,尤其是小型轿车的安全防护设施,普遍采用安装在车内的安全气囊。根据轿车的车型和档次的不同,所设置的气囊数量不尽相同。上述气囊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减小车体对人体的撞击力,减少事故中司乘人员的伤亡,但这种安全气囊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有一些不足。一是气囊打开时机较晚,只有车辆发生撞击后装置才动作,使气囊打开,延误了最佳防护时机,气囊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保护作用;二是气囊设置在车内,因此在发生碰撞时对车体没有任何保护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工作性能可靠的汽车正面行驶撞击安全保护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正面行驶撞击安全保护装置,包括汽车的发动机舱和设置在发动机舱前方的保险杠,保险杠内设置有气囊,其特征在于:位于发动机舱内设置有风管,所述风管的前端连接进风口,其后端连通两个分别设置在发动机舱内两侧的伸缩管,位于两伸缩管的前端分别安装有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接收探头依次连接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微处理器与设置在气囊内的气体发生装置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工作性能可靠,在汽车高速行驶中发生碰撞时,加上目前已设置在车内的气囊,则可对车内人员起到双重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地减轻对人体和车辆的碰撞力度,减少或防止车毁人亡的事故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伸缩管6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汽车的发动机舱1和设置在发动机舱1前方的保险杠2,保险杠2内设置有气囊3;位于发动机舱1内设置有风管5,所述风管5的前端连接进风口4,其后端连通两个分别设置在发动机舱1内两侧的伸缩管6,位于两伸缩管6的前端分别安装有发射探头7和接收探头8,接收探头8依次连接传感器9和微处理器16,微处理器16与设置在气囊3内的气体发生装置10连接。
所述进风口4设置在发动机舱1内,或设置在发动机舱1的舱盖上。
所述发射探头7和接收探头8分别为光波发射机和光波接收机。
所述伸缩管6还连接有与设置在气囊3内的气体发生装置10电连接的压电陶瓷元件11。
为便于调节进风量和车速之间的关系,所述进进风口4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进风量的风门12。
如图2所示,所述伸缩管6由多节管径不同的套管15依次套接组成,所述套管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3和密封件14。
本发明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随着汽车的启动和行驶本发明装置开始工作,迎面吹来的风通过进风口4、风管5进入伸缩管6的管腔。随着汽车速度的提高,所述管腔内的风压增大,不断增大的风压逐渐克服复位弹簧13的阻力,将套管15依次向前推进,致使设置在伸缩管6前端的发射探头7和接收探头8伸出车头的前端面。此时,本车若与前方车辆或物体发生碰撞,无论是通过遮挡发射探头7和接收探头8之间的光波,或者是直接通过受撞击的伸缩管6的压力传递,都会通过传感器9和微处理器16或者是通过压电陶瓷元件11,瞬间启动气体发生装置10工作,使气囊3充气并由保险杠2内弹出,在即将发生碰撞的两车体间形成弹性隔挡,从而减小撞击力度,减轻事故的破坏性。气体发生装置10启动的时机取决于伸缩管6伸出的长度,伸缩管6伸出的长度又取决于其管腔内的风压,而风压的大小最终取决于本车行驶的速度。车速越高,伸缩管6伸出长度就越长,气体发生装置10启动的时间就越早。设置在进风口4上的风门12可用来调节进风量,即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可用来调整车速和伸缩管6伸出长度的关系。由于伸缩管6正常、稳定的动作对于整个装置十分重要,因此车内的仪表板上设置有关于伸缩管6伸出状况的显示,以便对其工作状况实时监控,保证整个装置工作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利民,未经金利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77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