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甲乙酮丁烯提浓过程的消泡剂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7949.7 | 申请日: | 200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5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赵琳;邵鹏程;张耀亨;曲云;徐斌;潘广勤;齐永新;周晓云;张霖;娄立娟;杨浩然;刘文正;张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9/10 | 分类号: | C07C49/10;C07C45/81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英荷 |
地址: | 730060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甲乙酮 丁烯 过程 消泡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化学助剂,尤其涉及一种炼油化工生产助剂——丁烯提浓消泡剂,适用于甲乙酮装置丁烯提浓生产过程,以及其他使用甲乙酮、N-甲酰吗啉溶剂的生产过程。
背景技术
正丁烯直接水合制甲乙酮工艺中,丁烯提浓生产过程使用甲乙酮-N-甲酰吗啉混合溶剂体系进行萃取精馏,分离丁烯和丁烷。该溶剂体系的优点在于综合了甲乙酮与N-甲酰吗啉各自的优势,既保留了甲乙酮对碳四组分良好的溶解性能和较低的沸点的优势,又兼具极性溶剂N-甲酰吗啉选择性高,能够提高烷烃与烯烃相对挥发度的优点,改善了塔内的传质、传热状况,提高了分离效率。然而甲乙酮-N-甲酰吗啉混合溶剂体系在生产过程中会导致精馏塔中产生发泡现象,从而造成萃取精馏塔内压差增大,引起塔内温度、压力分布异常,最终影响产品正丁烯的纯度和收率。
目前市场上尚无针对甲乙酮装置丁烯提浓生产特点的专用消泡剂,因而在选购过程中只能根据溶剂的近似情况选择通用的硅油系列消泡剂。由于通用的硅油系列消泡剂在使用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往往会暴露出一些缺陷,譬如:在使用过程中,其瞬间消泡作用比较明显,而持续的抑泡性能不显著,这就使得用户在生产时需要经常性投加消泡剂。消泡剂作为一种加工助剂,对生产而言其投加剂量加大无疑会造成引入系统的杂质增多,给溶剂和产品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向体系中加入消泡剂。目前市场上针对丁烯提浓生产特点和甲乙酮-N-甲酰吗啉混合溶剂体系的专用消泡剂尚属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甲乙酮丁烯提浓的生产特点和萃取剂甲乙酮-N-甲酰吗啉体系特性,提供一种化学性质稳定,耐温性能良好,能够快速消泡和长期抑泡的的专用消泡剂。
本发明的专用消泡剂,是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复合而成:
甲基硅油100cs 60%~70%;
甲基硅油1000cs 15%~20%;
基封端氟硅油 10%~20%;
气相疏水白碳黑 1.0%~6.0%;
硬脂酸钙 0.05%~0.15%。
以上组分均可从市场上购买。
甲基硅油是本发明消泡剂的主要组成部分,本发明通过对不同规格的硅油比例进行优化,使消泡剂具有利于在溶剂中分散又能在液膜表面快速展开、且能降低泡沫表面能的性能,同时保证了消泡剂在体系内的耐温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本发明配方中使用硬脂酸钙作为表面活性物质,大大加强了消泡剂的铺展能力,而加强了消泡剂在体系内的耐温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本发明配方中引入羟基封端氟硅油,有效避免了丁烯提浓过程中杂质积累导致溶液极性发生改变,造成消泡剂增溶的负面影响。
本发明配方中使用气相疏水性白碳黑作为固体质点,颗粒直径微小,能够分布在气液界面,瞬间穿透液膜,根据插入模式作用机理,以达到快速消泡和长期抑泡的目的。
本发明消泡剂的制备,在常温常压下使用乳化均质设备进行分散、乳化而成。乳化均质设备是常规的均质设备,即在反应釜中设置有搅拌桨、分散器、均质器等。
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1)将所述配方量的原料装入乳化均质设备中,开动搅拌桨,以300~500r/min的速度搅拌15~20分钟;开动分散器,以800~1000r/min的速度分散15~20分钟;然后关闭分散器,启动均质器,控制速度在1800~2000r/min,均质5~10分钟;
(2)保持搅拌桨转速不变,关闭均质器;启动分散器,控制速度在800~1000r/min,分散5~10分钟;
(3)保持搅拌桨转速不变,关闭分散器,启动均质器,控制速度在2000~2200r/min,均质5~10分钟,最后关闭均质器和搅拌桨即得。
本发明制备的甲乙酮丁烯提浓消泡剂,其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79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