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8628.9 | 申请日: | 200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5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盛思义;李旭;本田圭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183 | 分类号: | C08G63/183;C08G63/16;C08G63/78;C08K5/51;C09K21/14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 雷 |
地址: | 226009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燃型聚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消防意识的提高,世界各国对阻燃聚醋及纤维的研究和 应用开发日益活跃,各种阻燃聚醋及纤维产品不断问世。聚酯的阻燃 改性方法有共混和共聚两种,共聚法是在聚酯生产过程中加入含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活性官能团并含有一定阻燃元素的化合物做阻燃单体 通过共聚合成阻燃改性聚酯的方法,与共混法相比,由于其产品阻燃 性能稳定、持久且可纺性好而成为目前聚酯阻燃改性的主要方法和手 段。用于聚酯阻燃改性的阻燃剂主要是含卤素和含磷的阻燃剂,由于 卤素属于气相阻燃机理,具有发烟大且易产生卤素气体而腐蚀加工设 备的缺点,目前基本都采用含磷阻燃剂,但现有的含磷阻燃共聚酯普 遍都存在着热性能或力学性能差,纺丝结晶困难等不足,因此进一步 研究开发高性能的阻燃聚酯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阻燃聚酯纤维织物 大多用于汽车、窗帘等的装饰布,对其色彩风格、色牢度(尤其是日 晒牢度)的要求极高,但由于聚酯分子链结构紧密、极性较小,只能 采用分散染料进行染色,易褪色,从而限制了阻燃改性聚酯的应用。 同时世界的环境压力也日益严重,石油资源极度的紧张,使得石油的 价格疯狂的上涨,因此一种既有好的阻燃效果又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 型聚酯成了许多公司开发和追求的重点。
对于本发明使用的几种阻燃剂在其他专利中都已经报道,李远明 的专利“一种磷系难燃共聚酯的制造方法”,专利号为: 200410022250.1,在该专利中讲述了以为阻燃剂的 聚酯制造方法,其中的R和R′为:-CH2CH2OH;在聚酯中的磷含量 为5560~7660ppm,获得的聚酯的极性氧指数27.6~36.5。济南齐鲁化 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利“一种磷系共聚阻燃涤纶切片的制备方 法”,其专利号为:02109909.X,再该专利中讲述了阻燃剂在聚合阶 段的添加方法,其是将阻燃剂配制成乙二醇的调制液,阻燃剂的浓度 为20~60wt%。该方法制备的聚酯切片,L值升高,b值下降,切片 的可纺性大大的提高,同时对阻燃剂的纯度要求下降,可以节省阻燃 剂生产的干燥步骤,使阻燃剂的成本大大的下降。其他的3种共聚型 阻燃剂在国内外的专利上都已有报道,且聚酯的阻燃效果都很不错。
涤纶聚酯的生产目前用的乙二醇多为石油来源,在生产乙二醇的 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排放出过多的CO2,当前全球气候 变暖CO2的排放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发明使用的乙二醇是 生物来源,由农作物发酵制取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很少的CO2,且生产 成本大大的降低,因此该产品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料乙二醇中碳元素是来源于生物 材料、阻燃效果好的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对苯二甲酸或其衍生物、乙 二醇为原料经酯化反应、缩聚反应制得,在缩聚反应中加有阻燃剂, 其特征是:原料乙二醇是其中碳元素来源于生物材料的乙二醇。
本发明中是使用的来源于生物材料的乙二醇其基本原料为玉米, 小麦或其他农作物的秸秆。其中所述玉米,小麦为其种子和/或秸秆。 例如可以将玉米转化成淀粉乳后,直接液化、糖化生产葡萄糖。生成 葡萄糖溶液,在镍催化剂作用下高压加氢反应生产液体山梨醇,在裂 解催化剂作用下,山梨醇进一步加氢裂解生成所述的二元醇和多元 醇;或市场上购置山梨醇直接裂解制得所述醇类;也可以由市场上购 置糖蜜直接加氢制得山梨醇,再由山梨醇裂解获得二元醇和多元醇。 然后通过多个填料产品精馏塔进行所述醇类的分离,分离后得到各种 醇类的单一产品以及甲醇和乙醇等副产品。该方法获得的乙二醇的纯 度在95%~99.9%之间,然后将分离得到的生物乙二醇在150~200℃的 条件下加热2~10小时后与活性炭接触过滤处理,经过处理后的生物 乙二醇在190~350nm波长范围内的光透过率在5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86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 下一篇:聚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