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的电磁水平连续铸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9147.X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4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涛;文继有;朱卫光;王耿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新张铜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1 | 分类号: | B22D11/11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高 |
地址: | 2156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心 及其 铜合金 电磁 水平 连续 铸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金属管的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的电磁水平连续铸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水平连续铸造,在水平连续铸造的过程中,由于液态的铜及其铜合金与模具之间直接接触,从而会造成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的表面出现如裂纹、沟槽、表面粗糙等缺陷;对模具也会造成磨损,缩短模具的使用寿命;由于受到铸造温度的影响,在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的内部也会产生如缩孔、缩松、晶粒粗大等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影响到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为了克服上述困难,人们采用在铸造过程中施加电磁磁场的方法来消除上述缺陷。如公开号为:CN 141698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铜及其铜合金铸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的方法及装置,包括:冷却结晶器,设置在冷却结晶器内的高频电流的压力磁场感应器、工、低频电流的旋转磁场感应器、水冷套、开设在水冷套上的冷却套缝隙以及设置在水冷套缝隙内部的非磁性密封填料。工作时,由设置在冷却结晶器内的高频电流的压力磁场感应器、工、低频电流的旋转磁场感应器产生电磁场作用于需要结晶的液态的铜及其铜合金,通过调节结晶器冷却水的流量、压力、温度来控制铜及其铜合金熔冶的结晶及冷却速度,从而起到改善铜及其铜合金管材的内、外表面质量,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的作用。但是,上述结构的铜及其铜合金铸坯水平电磁连续铸造装置采用的是高频电流的压力磁场感应器和工、低频电流的旋转磁场感应器组合的复合旋转磁场发生器,结构复杂,同时由于集肤效应,高频电流的压力磁场在熔体中会产生了大量的感应热,容易导致熔体温度过高,工艺参数难以控制,影响产品的质量;由于水冷套上开设有冷却套缝隙,会导致水冷套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变形,同时,复合磁场发生器设置在冷却结晶器的内部,会给实际使用和更换复合磁场发生器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铸造温度低的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材的电磁水平连续铸造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的电磁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包括:与保温炉相连接的石墨模具,设置在石墨模具外侧的结晶器,所述的结晶器和石墨模具之间设置有水冷铜套,在水冷铜套前端石墨模具的外侧设置有磁场发生器,在水冷铜套的后端设置有牵引装置。
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磁场发生器是由三相三极对线圈、铁芯和不锈钢水冷套组成。
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磁场发生器的磁场频率为1~100HZ,工作电流为60~150A。
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这种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材的电磁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可以降低铸造温度,提高液态铜及其铜合金流动性,改善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材的内外表面的质量;提高铜及其铜合金熔冶凝固时的形核率,均匀、细化凝固组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水冷铜套不易变形;同时,有利于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材的电磁水平连续铸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放大图。
图中:1、保温炉,2、石墨模具,3、结晶器,4、水冷铜套,5、磁场发生器,6、牵引装置,7、铜及其铜合金熔液,8、铜及其铜合金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空心铜及其铜合金管的电磁水平连续铸造装置,包括:与保温炉1相连接的石墨模具2,设置在石墨模具2外侧的结晶器3,所述的结晶器3和石墨模具2之间设置有水冷铜套4,在水冷铜套4前端石墨模具2的外侧设置有磁场发生器5,在水冷铜套4的后端设置有牵引装置6,所述的磁场发生器5是由三相三极对线圈、铁芯和不锈钢水冷套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新张铜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新张铜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91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