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静电纺织品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9569.7 | 申请日: | 2008-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2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符晔;于辉;罗周荣;稻田康二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5/568 | 分类号: | D06M15/568;D06M15/263;D06M15/643;D06M11/83;D06M11/44;D06M11/46;D03D15/00;D04B1/00;D04B21/00;D06M101/34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 雷 |
地址: | 226009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静电 纺织品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后整理得到的耐久性抗静电性纺织品及其制 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对日常生活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由此,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不断 的进入到纺织品行业。纺织品的功能性整理加工不断地增多,通过赋予 纺织品的这些特殊的功能性来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从而来改善人们的 生活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在聚酰胺纺织品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聚酰胺纤维相互间或同其他物 体接触摩擦都会产生带电现象,若电荷不断积累而未能消除,就会造成 各种静电现象。静电使聚酰胺纺织品加工困难,易吸附灰尘,静电产的 电火花,可引起爆炸和火灾。
聚酰胺纤维常用的抗静电途径为:将抗静电剂加入纤维内部和表 面,但其综合性能比较差、手感差、均匀性差、耐洗牢度差、透气性差 等缺点;利用混纺交织方式在纺织品中混入导电纤维,其抗静电性能及 耐久性都是比较优异的,但其生产成本比较高,工艺比较复杂,手感较 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耐久性、柔软手感的含有聚酰胺 的抗静电纺织品。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抗静电纺织品,其特征是:该纺织品中纤维为抗静电皮膜状树 脂包裹纤维,所述抗静电皮膜纤维为在单纤维的表面包裹有抗静电皮膜 状树脂层,其抗静电耐久性为经过JIS L 0217 103号标准洗涤20次后 在JIS L 1094摩擦带电压测定法标准测定结果在3000V以下。
此加工工艺对所构成纤维结构体的形态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长 纤维,也可以是短纤维。该纤维的的单丝横切面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三 角、扁形、中空等异性切面。对所述单纤维的粗细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抗静电皮膜树脂层的成膜剂成分为聚醚型聚氨酯、丙烯酸烷基酯、 烷基丙烯酸烷基酯、硅氧烷季铵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纺织品纤维中聚酰胺成分为总重量的20%以上。该纺织品中的聚 酰胺为尼龙6或尼龙66。抗静电皮膜树脂层中含有纳米级抗静电粒子。 纳米级抗静电粒子为有导电性能的无机粒子。有导电性能的无机粒子为 纳米级银颗粒、纳米级银络合物、纳米级氧化锌、纳米级镍、纳米级镍 络合物、纳米级镍-钢合金、纳米级铜、纳米级铜络合物、纳米级铜- 镍合金或纳米级二氧化钛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产品的制作过程依次包括下列步骤:
a、加工纺织品的准备;
b、工作液调制:将成膜剂(聚醚型聚氨酯、丙烯酸烷基酯、烷基 丙烯酸烷基酯、硅氧烷季铵盐一种或两种)、渗透剂(渗透剂JFC或烷 基磺酸盐等)、分散剂(聚丙烯酸盐、氨基硅油、分散剂PAS或六偏磷 酸盐等)、氧化剂(过氧化物、亚硫酸盐或过硫酸盐等)、粘合剂(碳化 二亚胺、异氰酸酯或氮丙啶等)催化剂(根据成膜剂而选择不同的催化 剂)以及水按照下列比例混合、充分搅拌调制成抗静电皮膜工作液;
工作液(1L):
成膜剂 5-100g(成膜剂优选
10-40g,根据加工织物及性能要求而定)
粘合剂 0-20g
催化剂 0-10g
渗透剂 0-10g
氧化剂 0-10g
分散剂 0~10g
其余都为软水;
c、热处理:在温度80~120℃的条件下热处理2~25分钟,使抗静 电皮膜包裹于单纤维的表面;
d、水洗(视加工情况而定取舍):热处理后,在温度为50~80℃水 浴中洗涤0~20分钟,去除吸附在纤维表面的药剂;
e、烘干、定型:水洗后进行充分烘干,烘干温度为80~150℃,烘 干处理后在温度为130~190℃的条件下定型0~120秒。
通过上述加工后,该纤维表面附着的抗静电树脂层的质量相对于 纤维质量为0.25-50%,优选0.4-7%。该附着量小于0.25时其皮膜 层厚度不够,抗静电性能和耐久性都比较低下;该附着量大于50% 时抗静电性能是比较好的,但耐久性性比较低下,而且成本也比较 高。该附着量在0.25-50%范围内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织物要求 进行调节。
附着量公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95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载荷整体式液压自动提模成套装置
- 下一篇:铜合金管材无酸洗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