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为能源的发电设备及其发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0102.4 | 申请日: | 2008-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1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勇 |
主分类号: | F03B1/00 | 分类号: | F03B1/00;F03B1/04;F03B13/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01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能源 发电 设备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为能源的发电设备及其发电方法,具体地说是属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机械设备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对清洁能源有了更高的要求,风能、水能作为再生能源已成为人们开发的热点。水力发电技术应用的范围,基本都在高山流水、水流冲击地带;能源紧缺急需替代能源,为保护环境急需发展清洁能源,或因地理环境及资源等原因无法通达电网,至今还未使用上电源的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生活、生产用电,对于人口密集用电要求量巨大的城市几乎都是忽略不提的,这是因为城市里的水能资源是无法满足现有任何类型的水能发电机的运营要求造成的。
在已有技术中,现有水能发电设备很多,其主要由水轮、发电机组等组成。水轮再通过驱动轴共同驱动一个变速箱,由变速箱变速驱动发电机工作。由于采用水力制造发电受能源的区域环境限制性,从而不能普遍采用水能发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不限于水为能源的发电设备及其发电方法。将液体泵的喷液嘴对准液能发电机上的液轮冲击一定排量的液力,使液能发电机上的液轮旋转,产生电能;将电能中一部分功率供给液压泵、生产的液体能源继续对准液轮冲击一定排量的液力,确保液轮正常旋转(喷放后的液体回落给液压泵循环利用)循环生产电能;再将多余的电能服务于需要用电的地方。
本发明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将预注有压力液体的储液罐与截止阀连接;截止阀通过液体管道连接流量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的另一端通过液体管道连接喷液嘴,喷液嘴口对准液轮喷放压力液;液轮一端用轴与液力机连接,液力机的另一端通过液体管连接发电机,发电机直接(也可与逆变器、负载(电网)连接)与液压泵连接,液压泵出液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连接,单向阀通过管道与储液罐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的液压泵上分别安装有电气控制开关、压力表、压力开关及安全阀。
所述的回收液体箱通过管道与液压泵吸液口连接,液压泵吸液口与液压泵连接,将液体回落到液压泵的吸液口。
本发明一种流体为能源的发电设备的发电方法,采用以下发电步骤:
1、将预注有压力液体容积的储液罐上的截止阀打开;
2、储液罐内的压力液通过管道流向流量控制阀,并经流量控制阀的另一端管道流向喷液嘴;压力液通过喷液嘴口对准液轮冲击;液轮在压力液的冲击下,使液轮旋转;液轮旋转的速度由流量控制阀来控制;
3、液轮旋转带动液力机,液力机带动发电机生产电能;
4、发电机所生产电能直接也可通过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电能后,将一部分电能提供给液压泵生产压力液;循环提供给液轮,确保液轮的正常旋转循环生产电能;再将多余的电能服务于需要用电的地方。
5、冲击液轮后流下的液体,进入到回收液箱内,并通过管道提供给液压泵生产压力液体,将液体回落到液压泵的吸液口。
所述的压力液储液罐的压力:0.1~40MPa
所述的液轮旋转的速度为: 5-2000r/min。
所述的液体:水或油等液体。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适应性广泛、不受能源制约和区域环境影响;2、便于室内安装;运输、维修和保养方便;3、液能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始终保持额定流量;4、由于液能速度稳定、液能转变成的电能的电压和频率可直接被负载(电网)利用;5、利用液能发电、实现了自产自销服务于第三方的循环节能理论。6、液能发电机可制造成液能汽车等行走机械、液能飞行机械、液能空气压缩机及各种液能机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发明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主要由液轮1、液力机2、发电机3、逆变器4、负载(电网)5、液压泵6、电气控制开关7、压力表8、压力开关9、安全阀10、单向阀11、储液罐12、截止阀13、流量控制阀14、喷液嘴15及回收液体箱16、吸液口17及出液18等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勇,未经张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01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