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生物质气化炉催化裂解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1485.7 | 申请日: | 2008-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8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袁英江;彭春晖;许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乡电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 化生 物质 气化 催化 裂解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化炉,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生物质气化炉催化裂解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近几年来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的比较快,有利于缓解目前的能源危机和降低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生物质气化炉主要是家用的秸秆气化炉,而用于工业化生产和提供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的一体化生物质气化炉催化裂解方法及其装置比较少,主要问题是生物质气化炉在运行过程中的焦油催化裂解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才能有利于一体化生物质气化炉催化裂解方法及其装置的发展。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765907,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3月22日,名称为“一种大型工业专用秸秆气化炉”,公开了“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尤其是一种秸秆气化炉。它包括炉盖1、炉体2和炉架3,在壳体2的内侧设有冷却室4,冷却室4的上部设有聚气层10,输气管11穿过冷却室4与聚气层10相通,在炉盖1上设有排气管12和进料口15,进料口15上方设有料口盖16,操作杆13穿过炉盖1进入炉体2内,其下端固定有压板14,紧固装置20套装在操作杆13上,紧固装置20与炉盖1之间紧压的石棉21与操作杆13紧密接触,在炉体2外侧设有进水管17和出水管18,进水管17和出水管18与冷却室4相通,炉盖1与炉体2之间由压紧装置19固定密封。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密封好,原料利用率高,造气充分的优点。”
上述专利的不足之处是气化炉虽然结构简单,但是没有焦油催化裂解装置,不利于气化炉的正常产气程序。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098910,授权公告日为2003年1月15日,名称为“热裂解除焦生物质气化炉”,该发明“涉及农作物废弃物处理利用及由固态含碳物料生产燃气的设备制造。它包括现有固定床下吸式气化炉的炉体、炉排,上料口、配风口、排渣口、燃气出口等,其特征在于炉排下方设有设置有一个燃气气流迂回流道。也能够在炉底上增设裂解催化床,本发明强迫燃气流在流道中缓行,延长了燃气在高温环境中的停留时间,使燃气中的部分焦油被裂解。在设置催化床的情形下,其裂解反应更为充分,进一步提高了焦油裂解率、气化效率和燃气热值”。
上述专利的不足之处是颗粒催化剂是放置在气化炉炉体的最下部,燃气是从颗粒催化剂中将燃气抽吸出炉体,此时的燃气温度较低,并不利于提高焦油的裂解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产气量大和焦油裂解率高的一体化生物质气化炉催化裂解方法及其装置。
一体化生物质气化炉的催化裂解方法:生物质燃料从进料口通过螺旋输入装置进入燃烧室内进行燃烧,燃烧后的大量可燃气体上升到X型燃气缓冲室,再进入焦油催化裂解室,经过充分催化裂解和净化过滤后的可燃气体进入燃气净化室,从出气管排出,供用户使用。
一体化生物质工业气化炉由炉体、燃气净化室、焦油催化裂解室、生物质气化炉催化剂、燃气缓冲室、螺旋输入装置、燃烧室、圆锥型反冲装置、储灰室和底座组成。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体化生物质气化炉的催化裂解方法:生物质燃料从进料口通过螺旋输入装置进入燃烧室内,点燃生物质燃料开始燃烧,并从进风管补充空气,生物质燃料在燃烧室内产生的大量可燃气体,随着燃烧室内温度的不断升高,可燃气体上升到X型燃气缓冲室里作短暂的停留后进入焦油催化裂解室,焦油催化裂解室内的生物质气化炉催化剂,对可燃气体中的焦油进行充分的催化裂解和净化过滤,纯净的可燃气体进入燃气净化室,从出气管排出,供用户使用;在燃烧过程中,需要不定时的将压缩空气通入圆锥型反冲装置内,向炉排内进行反冲,把生物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灰烬结块冲散,冲散后的灰烬粉尘通过炉排落入储灰室内,从排灰管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乡电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乡电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14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