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吸收-扩散复合式制冷装置及其制冷循环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1814.8 | 申请日: | 200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4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李智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25/00 | 分类号: | F25B25/00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宗如 |
地址: | 243002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 吸收 扩散 复合 制冷 装置 及其 循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吸收-扩散复合式制冷装置及其制冷 循环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制冷方式为相变制冷,而相变制冷的实质就是:获得一个相对高压和一个相 对低压,使得气态工质在相对高压(冷凝器)下液化放热,冷凝下来的液态工质又可以在相 对低压(蒸发器)下汽化吸热。市场上常用的制冷设备采用的制冷方式按照实现相对低压与 高压的技术手段不同可以分为压缩制冷、吸收制冷、喷射制冷以及扩散制冷等。这几种制冷 方式各具特点,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为压缩制冷,即利用压缩机来获得相对高压和相对低压, 效率高、同等制冷量下体积小,但缺点对能源品位要求高,一般需要靠消耗电能或动力功来 维持运行,无法采用低品位的余热驱动。吸收制冷是利用发生器和吸收器代替了压缩机,效 率较压缩制冷低,但其可以利用品位较低的热能来制冷。吸收制冷又根据吸收工质对不同, 分为溴化锂吸收制冷和氨水吸收制冷,溴化锂吸收制冷由于制冷工质水的汽化潜热相对较小, 体积较大,适合应用于大型中央空调制冷和一些对体积没有限制的场合;而氨水吸收制冷系 统中,高压与低压之间压差较大,氨水从处于低压吸收器到处于高压的发生器需要克服较大 的压头,需要一个高压溶液泵(体积较大),导致其无法应用于小型制冷,另外相对于溴化锂 制冷,它对余热温度要求较高,无法回收品位较低的余热。扩散制冷主要是在氨水吸收制冷 的基础上,引入扩散气体,实现在整体系统压差较小的状态下,利用不同制冷部件中制冷工 质浓度不同进而实现分压力不同来维持相对高压(冷凝器)和相对低压(蒸发器),其不需要 溶液泵,体积较小,但同时扩散气体的循环会消耗有效制冷量,效率较吸收制冷较低。喷射 制冷利用发生器的蒸气引射制冷工质,来获得相对高压和相对低压,其效率低、对热源温度 要求高,工作时噪音较大。
随世界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费日益增加,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另一个方面,随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制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制冷设备消耗了大量能源,发展低品位 余热制冷技术可以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在低品位余热制冷方面,单一的常规制冷方式,很难 满足要求,一般会采用多种方式复合制冷,如东南大学杜凯、张小松等人申请的“氨水吸收 与压缩复合制冷循环系统及制冷循环方法”(专利号为200710022954.2)提出了一种将吸收系 统与压缩系统进行串联耦合的制冷循环系统,其可以在品位较低的余热源下高效运行,但该 系统仍需采用高压溶液泵,较适合应用与大型制冷系统,而在一些小型制冷设备或则对体积 要求较为严格的场合使用受到限制。
到目前为止,市场上尚未见到小型低品位余热驱动的制冷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压缩-吸收-扩散复合式制冷装置及采用该 装置的制冷循环方法,实现低品位余热制冷设备的小型化,且保证了设备的高效运行,扩大 余热利用范围,达到降低电能消耗的目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压缩-吸收-扩散复合式制冷装置,以氨-水为工质对,以氢气或氦气 为扩散剂,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吸收制冷系统、压缩制冷系统、扩散制冷系统串联耦合, 共用换热设备、节流设备和制冷工质构成;该装置具体含有以管路依次连通的储液器1、溶 液泵2、溶液热交换器3、发生器4、精馏器5、一级冷凝器6、压缩机7、二级冷凝器8、制 冷剂节流阀9、蒸发器10、吸收器12;在发生器4与吸收器12之间经溶液热交换器3设有 循环管路,该循环管路用于稀氨水的回流,在该循环管路中设有溶液节流阀13;在吸收器12 与蒸发器10之间经气体热交换器11设有循环管路,该循环管路用于扩散剂的回流,在该循 环管路中设有气体扩散泵14;所述吸收制冷系统由储液器1、溶液泵2、发生器4、精馏器5、 一、二级冷凝器6、8、制冷剂节流阀9、蒸发器10、吸收器12组成,所述压缩制冷系统由 压缩机7、一级冷凝器6、二级冷凝器8、制冷剂节流阀9及蒸发器10组成,所述扩散制冷 系统由储液器1、发生器4、精馏器5、蒸发器10、吸收器12、气体循环泵14与吸收器12 与蒸发器10之间的循环管路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18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路障机构
- 下一篇:带斜度的背光源导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