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玻璃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2899.1 | 申请日: | 2008-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8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永年 |
主分类号: | C03B23/203 | 分类号: | C03B23/203;C03B2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6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玻璃边缘加热的一种制造方法。
技术背景
传统的玻璃制造工艺中,实现两块玻璃之间的融合一般有三种方法:(1)利用辐射和电热膜加热铺于玻璃四周的低熔点玻璃钎焊料使其熔化,从而使两块玻璃的周边密封。(2)用电阻丝加热铺于玻璃四周的低熔点玻璃钎焊料使其熔化,从而使两块玻璃的周边密封。(3)将整块玻璃加热至450℃使铺于玻璃四周的低熔点玻璃钎焊料熔化,从而实现两块玻璃的密封。方法(1)中,对低熔点玻璃钎焊料进行加热的红外线有很大一部分被玻璃反射掉,并且光线通过反光罩时也有一部分光被反射罩吸收,因而加热效率不高,加热时间较长;方法(2)中,电阻丝加热不仅会在真空玻璃表面留下电阻丝的印痕,并且加热装置比较繁琐,同时电阻丝本身也要消耗一定的热量;方法(3)中,直接将玻璃加热至450℃的做法能耗大,时间长,效率低,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此种方法加工的玻璃极其容易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玻璃的制作方法,尤其是边缘加热的制作方法,以便可以以较简单的操作步骤和较高的效率来制造高质量、高性能的真空玻璃,从而解决目前真空玻璃制造效率低、能耗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边缘加热技术制造的真空玻璃包括上玻璃和下玻璃,上玻璃上的抽气孔,两块玻璃间的支撑物,焊接物。本发明采用边缘加热技术,先把整个玻璃整体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并保持此温度,然后对其进行抽真空操作,待其真空度达到要求时,控制真空室外的开关电源对高频线圈通以高频电流,下玻璃表面的含有导磁体的焊接物由于电磁感应产生涡旋电流而快速发热,自身熔化完成封边操作。整体冷却后即可完成真空玻璃的制造。
本发明中抽真空的操作既可与整体加热同步进行也可分别进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通过下列两种方案的步骤实现:
方案一步骤如下:
(1)真空玻璃原板放置步骤:两块玻璃(上玻璃和下玻璃)有间隔的放置,并在该两块玻璃间放置支撑物。
(2)整体加热步骤:将真空玻璃整体加热到设定温度并保温。
(3)抽真空步骤:在真空室中进行抽真空,使其真空度达到一定的要求。
(4)封边步骤:下玻璃上涂有焊接物,焊接物留有缺口,通过加热将两块玻璃周边密封。
(5)冷却。
方案二步骤如下:
(1)真空玻璃原板放置步骤:将两块玻璃(上玻璃和下玻璃)有间隔的放置,并在该两块玻璃间放置支撑物。
(2)整体加热和抽真空步骤:将真空玻璃整体加热到设定温度并保温,加热的同时进行抽真空操作。
(3)封边步骤:下玻璃上涂有焊接物,焊接物留有缺口,通过加热将两块玻璃周边密封。
(4)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真空玻璃制造技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玻璃周边焊接剂的分布示意图
图中主要部件的符号说明
1真空室气孔 2高频线圈一 3真空加热室 4上玻璃
5支撑物 6焊接剂 7下玻璃 8焊接剂缺口
10开关电源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这些附图及其说明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他们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的限制。
本发明的真空玻璃的制造方法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制造的真空玻璃包括上玻璃4和下玻璃7,两块玻璃间的支撑物5,焊接物6。上玻璃4和下玻璃7可以是常用的玻璃,如浮法玻璃、镀膜玻璃等;支撑物5可以是常用的支撑物,如低温釉等;焊接物6是导磁体与低温玻璃或玻璃粘接剂的混合物,该导磁体可以是铁粉或其他导磁的物质。
实施方式一具体步骤如下:
1.在下玻璃7上表面的周边涂上焊接物粉末6,在涂有焊接物的周边区域留有缺口8,目的是为了抽真空,如图2所示。在下玻璃7上表面中间空白处印刷上支撑物5,支撑物的高度约为0.1~0.2mm。
2.将上玻璃整齐放至下玻璃上,并且将此组合体放至真空加热室3内,如图1所示。真空加热室3的外部放置有高频线圈2,高频线圈2外接开关电源10。
3.将真空加热室通上电源,对容器内的物体整体加热至300℃~400℃(低温釉的熔点约为300℃),并保持在此温度不变,目的是使支撑物熔化,将上下玻璃连接为一整体。
4.通过孔1对真空室3内部进行抽真空,待真空室内真空度达到要求时停止抽真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永年,未经王永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28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洁式多螺杆干式乙炔发生器
- 下一篇:驱动系统装于螺杆进料端的干式乙炔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