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米蛋白抗氧化活性肽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3519.6 | 申请日: | 2008-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3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晖;郭晓娜;王立;姚惠源;张君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J3/14 | 分类号: | A23J3/14;A23J3/34;A23L1/305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时旭丹;刘品超 |
地址: | 214122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米 蛋白 氧化 活性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一种大米蛋白抗氧化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属于大米蛋白深加工技术领域,用于研制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的基料。
背景技术
大米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最重要的植物之一,大米蛋白是发酵工业生产味精、乳酸、柠檬酸及其它生化药品后大量存在的副产物,干基蛋白质含量在50%以上,属于优质谷物蛋白,有良好的氨基酸组成配比,含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是一种潜在的植物蛋白资源。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从大米及其加工副产品中开发出抗氧化食品,原料来源容易,成本低,消费者容易接受。以前往往将其随废液排走造成浪费和污染,现在多将其干燥后用作动物饲料,或者只进行了部分未确定的酶法改性,但工业附加值低。因此将大米蛋白酶解而得到生物活性肽不失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米蛋白的途径,是大米深加工产品的发展方向。国内外尚未有大米蛋白抗氧化肽的报道,本发明产品分子量分布范围在392~1367Da,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亚油酸过氧化活性,螯合金属离子,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大米蛋白肽,具有营养和保健两方面的优越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大米蛋白抗氧化活性肽的制备方法,所得产品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亚油酸过氧化,螯合金属离子,能有效地起到抗氧化作用,具有营养和保健两方面的优越性,方法简便,成本低廉,易得,无毒,安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大米蛋白抗氧化活性肽的制备方法,通过粉碎大米,加水,碱性环境下溶解大米蛋白,离心分离收集上清液,调节上清液pH值等电点沉淀,洗涤沉淀至中性,加水均质,再添加精制中性蛋白酶进行水解反应,灭酶冷却,离心分离所得上清液,真空浓缩,冷冻干燥得到大米蛋白抗氧化活性肽;
(1)原料粉碎:大米粉碎至过40目筛网;
(2)碱性环境溶解大米蛋白:称取(1)所得原料大米粉,加水,大米粉与水质量比为1∶12,并调节提取液pH值至12.75~12.85,20℃、600~800r/min搅拌反应2h;
(3)离心分离:将(2)所得反应料液3000~4000r/min、离心分离15~20min收集上清液;
(4)上清液处理:调节(3)所得上清液pH值至5.45~5.55,沉淀45~90min;
(5)洗涤沉淀:采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沉淀至中性;
(6)沉淀加水均质:按沉淀与水的质量比为1∶20~1∶30,向(5)所得沉淀中加去离子水混匀并均质;
(7)蛋白酶解:调节(6)均质后的溶液pH值至6.90~7.10,温度35~40℃,按[E/S]=1.33%~1.55%的比例添加精制中性蛋白酶,保持pH值、温度不变,水解2.5~3.5h,所用精制中性蛋白酶酶活为130,000U/g;
(8)灭酶冷却:(7)所述水解反应结束后升温至60℃灭酶10min,快速冷却反应液;
(9)离心分离:将(8)所述反应液离心分离,2500~3500r/min、离心8-12min,收集上清液;
(10)真空浓缩:将(9)所得上清液在真空度0.09MPa、温度为45~50℃进行真空浓缩,浓缩至固形物达60%以上;
(11)冷冻干燥:冷冻干燥(10)所得浓缩液至粉末状,冷冻干燥真空度为10~30Pa,冻干温度低于-30℃,干燥时间20~24h,水分含量在5%以下,干燥后的产品即为大米蛋白抗氧化活性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用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方法简便,无毒安全,所得产品大米蛋白抗氧化活性肽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亚油酸过氧化活性,螯合金属离子,具有营养和保健两方面的优越性。本发明技术设计科学合理,对实现大米蛋白的综合利用和提高其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产品的DPPH清除能力。
图2产品在亚油酸体系中抗氧化能力。
图3产品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
图4大米蛋白抗氧化活性肽制备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35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