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灰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3829.8 | 申请日: | 200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1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孙继常;金峰;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太湖锅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18 | 分类号: | F23C10/18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2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灰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灰器,具体地说是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返料器放灰。
背景技术
目前,绝大多数循环流化床锅炉没有在返料器下安装冷灰器。在正常停炉时,如果不把900℃以上灰放掉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炉温降下来,导致停炉时间延长;如事故停炉,需要紧急抢修,为加快降温速度,只好把热灰放掉。一台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一般设置两个旋风分离器;正常运行时,每只分离器内大约存储5立方米以上的灰,每台炉约10立方米以上。如此多的热灰,不仅无处堆放,即使有地方如此高温的灰也十分危险。另外,有很少部分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返料器下安装了加套式冷灰器。此结构类似于锅壳式锅炉,有直径不同的两个筒体互相套在一起形成加套,其间为冷却介质水,内筒体腔体内即为细灰通道;在内筒体的内表面上设有纵向或横向扁钢,以增加细灰的流程,达到有效吸热冷却的目的。此类冷灰器由于细灰与冷却介质水的接触面积太小,细灰大部分从内筒体直接流过而排出,因此细灰的温降十分有限,不能达到细灰安全排放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冷灰器,能回收分离器下部返料器内细灰的热量;以增加细灰的流程,达到细灰安全排放的目的。
本发明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采用进灰斗设置在筒体上端,在筒体上设有安全阀、支座、排污阀和放气阀,出灰斗安装在筒体下端,排灰阀安装在出灰斗下方;特征是上下两块管板分别设置在筒体内,管子连接在上下两块管板之间,筒体与上下两块管板和管子形成冷却腔。
所述的出灰斗内设有导流板。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合理;为达到安全排放目的,设计选用时可根据灰量的多少及其温度的高低,通过调整筒体和管板直径的大小、管子的数量来实现,使用时可通过调节冷却水的流量而实现;能回收分离器下部返料器内细灰的热量;增加细灰的流程,从而达到细灰安全排放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冷灰器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其实施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主要由进灰斗1、上下两块管板2、管子3、安全阀4、出水口5、筒体6、支座7、进水口8、排污阀9、出灰斗10、排灰阀11及放气阀12等组成。
本发明采用进灰斗1设置在筒体6上端,上下两块管板2分别设置在筒体两端内,管子3连接在上下两块管板2之间,筒体6与上下两块管板2和管子3形成冷却腔;筒体6上分别设有进水口8及出水口5;在筒体6上设有安全阀4、支座7、排污阀9和放气阀12。出灰斗10安装在筒体6下端,排灰阀11安装在出灰斗10下方。
本发明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从返料器来的细灰先进入进灰斗1,然后经布置在上下两块管板2之间的管子3后,进入出灰斗10,最后冷却后的冷灰经排灰阀11排出。为保证细灰流量均匀和防止堵灰,在出灰斗10内设有导流板。由筒体6与上下两块管板2和管子3形成冷却腔;冷却介质水由进水口8进入此腔体与热灰进行热交换后,由出水口5流出;细灰和冷却介质水成逆流布置。
为达到安全排放目的,设计选用时可根据灰量的多少及其温度的高低,通过调整筒体6和管板2直径的大小、管子3的数量来实现;使用时可通过调节冷却水的流量而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太湖锅炉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太湖锅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38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