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循环动力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4444.3 | 申请日: | 200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5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兆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兆龙 |
主分类号: | F03B17/04 | 分类号: | F03B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8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循环 动力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力浮力交替作用于浮筒的一种势能动力机。
背景技术
宇宙不论宏观星球还是微观粒子,无不在永动之中。利用势能制造动力机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势能具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可反复复制的特性。而这一性质显然不受能量守恒原理的约束,且在物理界已是公认的真理。只好方法巧妙,人类完全能造出动力机。本发明就是基于以下技术背景:物体受地球引力而产生一个方向向下的重力,由此形成的重力势能取之不减,用之不尽。并导致物体在无支撑状态下向下垂直运动;置于液体中比重小于液体的物体,在浮力作用下,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由此形成的浮力势能取之不减,用之不尽。在无阻碍的情况下,令物体向上运动。充分利用重力向下,浮力向上的自然法则,来带动物体作持续不断的上下循环运动,并在该物体内置永磁体,在物体上下运动的周边安置定子线圈,形成运动的永磁体磁力线不断切割线圈,从而产生电能,或引伸制造各种动力机械,至今尚无先例与报导。故而,充分利用重、浮力的特性,制造成势能转化为动力的动力机,为人类造福,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利用势能产生电能或其它动能的发电机或动力机,利用重浮力的交替作用,连续不断地使磁力线切割线圈,达到发电的目的,或获取动能的目的。
本发明含如下几大部分:即盛放液体的特制容器;容器中的浮力通道;容器相邻的重力通道含连为一体位于下端与容器相通的活塞套;内含永磁体两端呈子弹头圆柱状的浮筒式活塞;环绕浮力通道与重力通道的线圈;容器中的液体;线圈相连的导出电力的发电系统;底盘支架。
本发明通过重力与浮力使浮筒上下循环连续运动,在重力通道中预置首尾相连轻重方向一致,N个浮筒积压在重力通道之中,浮筒重的一端在上,重力通道底部为活塞套上部略宽松。这些N个浮筒的重量加活塞套与浮筒的摩擦力之和,等于通道活塞底部与液体接触口液体对活塞内挤压力与单个浮筒的浮力之和,令通道活塞套内的浮筒不至于被液体推回到重力通道内,重力活塞通道内N个浮筒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而当重力通道上部增加浮筒,底部活塞口而重力大于液体挤压力加单个浮筒浮力,而使最底层的浮筒脱离通道活塞被推入液体中。进入液体中的浮筒,在导向罩的引导和浮力作用下进入浮力通道上升。浮力通道高出液体平面高度,不小于单个浮筒的高度,并预置M个首尾相连浮筒,这些浮筒聚合而成的浮力足以将单个浮筒顶出液面,并在导向罩和重力作用下,进入到相邻的重力通道之中。如此循环往复。预置时,浮力通道内浮筒轻的一端须一致向上,重力通道内浮筒重的一端须一致向上。浮力通道、重力通道、活塞套、浮筒式活塞均为圆柱状。
经过以上过程,不难看出在重力通道,添加浮筒在已预置的N个浮筒之上时,重力通道内最下面的浮筒脱离进入液体,在浮力作用下,进入浮力通道,浮力通道最上面的浮筒被送出水面进入重力通道,如此循环往复。而浮筒的永磁块在运动过程中,磁力线不断切割线圈,从而产生发电或获取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1、容器;2、圆柱状浮力通道;3、圆柱状重力通道;4、圆柱状浮筒式活塞;5、圆柱状活塞套;6、液体;7、导向罩;8、线圈;9、电力导出系统;10、底座;11、隔板开关;12、圆柱状线圈护罩。
图2为浮筒式活塞结构示意图,包括13、永磁块;14、弹性减震子弹头;15、浮筒外壳;16、减震垫圈;17、重力块。
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所示,本发明包括:
当重力通道预置的浮筒增加时,底部出口处的浮筒就会被压出一个进入液体,并在浮力作用下作上升运动,而浮力通道预置的浮筒,因其下部增加浮筒,又会将最上面的浮筒顶出并滑入重力通道,如此循环反复,持续不停。浮筒的永磁块磁力线在运动中,不断切割浮力通道与重力通道外侧的线圈,从而达到将能量通过发电的形式导出。
具体运用中,可根据需求,如改变浮筒的数量、体积、形态,浮筒与液体的比重,重、浮力通道的长度、材料表面的光滑度,活塞套的工作效率、磁场强度及发电系统的结构等方式进行设计。是一项简易可行的极具重大意义的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兆龙,未经李兆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44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逆燃秸秆气化炉
- 下一篇:一种多用途热水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