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包渣改性剂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4566.2 | 申请日: | 200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5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唐洪乐;左康林;洪建国;殷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劲风 |
地址: | 210039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包 改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钢铁冶炼的辅料,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钢包顶渣改性的改性剂。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钢材质量日益苛刻的要求,钢中夹杂物含量必须越来越少,粒度也必须越来越小,这就要求钢包在精炼过程中,钢水的脱氧产物要及时上浮,而转炉炼钢在出钢加入铝铁、硅铁等合金进行钢水脱氧,渣中的∑(FeO+MnO)%一般都要大于7%,这样的钢水中的脱氧产物难以上浮。另外随着浇注时钢水温度不断降低,氧的溶解度下降,氧析出后与钢中的铝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铝,成为夹杂物生成和水口堵塞的重要来源,情况严重时,使得生产难以进行。
目前国内已经有改性材料,如:一种钢包炉用脱氧造渣剂,其特征在于脱氧造渣剂的组成采用铝粒、碳粉、碳化硅粉、硅钙钡粉、其他含硅材料,各组分的组成为(以下为重量份):铝粒15~35份;碳粉10~40份;碳化硅粉15~40份;硅钙钡粉15~35份;其他含硅材料5~15份,其特点为脱氧迅速,埋弧速度快,具有劳动强度低、能改善工作环境,并且成本低的特点。
目前为提高钢水的纯净度,希望钢包顶渣中的∑(FeO+MnO)%降低到小于5%,且不存在增碳、增硅等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钢包顶渣改性的改性剂,主要降低钢包顶渣中∑(FeO+MnO)%,提高钢水的纯净度,同时解决普通改性剂存在增碳、增硅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钢包顶渣改性的改性剂,其化学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CaO:57~70%;Al2O3:15~28%;Al:3.5~7%;CaF2:6~10%;MgO:1.5~5%;SiO2:<3%;C≤0.01%;控制水分≤0.3%。
本渣系中CaO是炼钢生产中造渣、改性等必不可少的成分,增加其含量还有助于提高炉渣碱度,也有利于渣系脱氧。为了保证良好的脱氧效果,要求精炼渣中有较高的自由CaO含量,但是渣中CaO含量过高时,炉渣粘度随CaO含量增加而增加,这不仅影响脱硫过程的传质速度,而且当粘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将可能导致炉渣出现结壳现象,严重恶化脱硫条件,由此,本渣系将CaO含量控制在57~70%;合成渣中SiO2对钢水中Si含量会有显著影响,本渣系要求不增硅,所以本渣系SiO2控制到小于3%;渣系中Al2O3能调整渣系熔点,随Al2O3增加,渣的粘度将增加,其含量在15~28%范围内,能取得较好的造渣效果;为防止钢包粘渣,渣系中配加少量的CaF2来降低粘渣程度,CaF2成分控制在6~10%内;改性渣中的MgO主要来源于渣料和耐火材料,从热力学角度看,MgO也能提供O2-离子,其脱硫能力略低于CaO,一般认为渣中MgO<10%时,渣系脱硫能力较高,当MgO>15%时,大量的MgO会显著提高炉渣粘度,恶化脱硫的动力学条件,使炉渣脱硫能力下降,但MgO的存在对于延长耐火材料的寿命是有益的,因此,炉外精炼过程中,渣中应保持一定的MgO含量,本渣系控制在1.5~5%。
本合成渣实验方法是:1渣料操作工艺的制定:
(1)低碳铝镇静钢转炉脱氧炉次每炉加600公斤钢包渣改性剂,在出钢氧≤500PPm,加50公斤钢包渣促进剂(出钢氧每增加50PPm,多加10公斤)。
(2)加入时机:待在出钢过程加完脱氧剂及合金后,尽早加入改性渣,加入时注意加入速率,防此加入孔的堵塞,在加入孔不堵塞的情况下,加入速度越快越好,合成渣控制在出钢4/5之前加完。
2转炉及炉后操作工艺
(1)使用清洁周转钢包,保证钢包中无残渣;
(2)保证红包出钢,出钢时钢包烘烤温度不得低于1000℃;
(3)加强出钢口维护,严格进行挡渣操作,控制下渣量<60mm;
(4)出钢过程中加强钢渣搅拌,出钢过程全程底吹氩,强化渣钢反应;
通过该方法,试验的工艺数据见表一。
表一:工业试验的部分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45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