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连接器端子及其成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5411.0 | 申请日: | 200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2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杰;梁世杰;陈汶锌;王凯弘;韦冠仰;蔡旺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38 | 分类号: | H01R12/38;H01R13/11;H01R43/1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129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连接器 端子 及其 成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来与对接连接器或软性排线的端子电性连接,并且易于成型组装的电子连接器端子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电子连接器,通常具备有一排线结合座,该排线结合座具有一供对接排线插置的插槽,且在排线结合座前段面设有一对接部,该对接部内穿设有延伸至插槽内的许多端子嵌槽,与之对应的每个导电端子分别容置在该些嵌槽内,由此实现软性排线能够插入排线结合座的插槽内,与对接部内的导电端子形成电性连接,并将结合有软性排线的排线结合座的对接部插置于电路板上所设置的对接连接器内,以此使软性排线与对接连接器电性相连。
如图1所示的是现有公知的排线结合座导电端子示意图。由图可见,该导电端子10是由金属板材经冲压后再弯折形成的。导电端子10具有一搭接部11及一插接部12,其中,搭接部11是用来搭接软性排线,而插接部12则是提供对接连接器导电端子插置其中,由此形成电性连接。从图中还能看到:为了使插接部12具有供对接连接器端子插接的能力,所以会将未弯折的插接部12宽度设计为搭接部11宽度的三倍,使插接部12左右两侧边向上弯折后能形成插接空间13,同时使插接部12弯折后的宽度与搭接部11相一致,以便导电端子10可容置在排线结合座的端子嵌槽内。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导电端子10弯折前的插接部12宽度远大于搭接部11宽度,且导电端子10是一体冲压制造成型的,使得金属板材在制作时由于导电端子原始形状(未弯折)差异,导致搭接部11两侧的材料为适应插接部12的宽度而浪费,增加了导电端子的制造成本;此外,当导电端子10在弯折成型后,由于其自身宽度变为弯折前的三分之一,使各导电端子10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艰巨,导致弯折后的导电端子无法一次组装完成,必须经由三次组装才能将其装配完成,相对造成组装工时及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电子连接器的结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电子连接器端子及其成型方法,利用该端子的结构及工艺特征,缩短工时并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电子连接器端子及其成型方法的目的,其实现方案是:
电子连接器端子,用来与对接连接器及软性排线电性相连,具有基部、搭接部及插接部,所述搭接部及插接部分别自基部相对的两侧延伸形成;其中,该插接部一侧边冲压形成有悬置状态的第一导接片、第二导接片及第三导接片,该第一导接片及第二导接片则相互正对设置,而该第三导接片则设于第一导接片及第二导接片之间,该插接部经由弯折而平行悬置在基部上方,并与基部共同形成一插接空间,且弯折后的第一导接片及第二导接片呈上下相对设置,而第三导接片则临靠在第一导接片及第二导接片的侧边。
一种电子连接器端子的成型方法,所述的电子连接器端子是用来与对接连接器及软性排线电性相连,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料带上冲压出电子连接器端子的基部,并从该基部相对的两侧延伸出搭接部及插接部;
(2)在插接部上冲压出第一导接片、第二导接片及第三导接片;
(3)将第一导接片、第二导接片及第三导接片一体弯折成型;
(4)将插接部一体弯折使其平行悬置于基部上方,使得插接部与基部共同形成一插接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导电端子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电子连接器端子弯折前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电子连接器端子弯折前的上视图;
图4是本发明电子连接器端子弯折状态一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电子连接器端子弯折状态二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电子连接器端子弯折后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电子连接器端子弯折后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电子连接器端子装配完成后的状态参考示意图。
以上各图当中的附图标记的含义是:
10导电端子 11搭接部
12插接部 13插接空间
20电子连接器端子
21基部 22搭接部
221搭接弹片 23插接部
231第一导接片 232第二导接片
233第三导接片 234连接端
235顶推端 24料带
25插接空间 30电子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54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