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分之一分时LED显示控制技术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6568.5 | 申请日: | 2008-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7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漱文;李浩源;卢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漱文;李浩源;卢志林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G09G3/32;G09F9/33 |
代理公司: | 广州创颖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可芬 |
地址: | 529000广东省江门***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分之一 分时 led 显示 控制 技术 以及 相应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系统,尤其是一种采用了三分之一分时技术的LED显示控制技术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灯饰、室外显示屏等已经得到普遍的使用,主要用于节日的装饰以及广告展示等使用,现有的产品主要采用平板点阵显示为主,多为LED点阵,而且能够达到彩色显示的效果。目前彩色LED显示点阵的每个发光体是由红、绿、蓝三基色LED组成,可采用静态控制技术或分时控制技术对上述不同颜色的LED进行控制发光,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LED发光单元的三种颜色产生混光,使得显示点阵能够呈现出各种的颜色和亮度。参照图1,为一种静态控制技术的电路原理图,每个LED的需要一个单独的驱动端口唯一的进行对应控制,该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对每个LED都能够实现单独控制且每一个LED都能够在显示时间内实现全亮显示,因此显示屏的整体亮度较高,即使在白天也不会影响显示效果,但是该技术需要大量的驱动芯片,如果显示屏较大,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而用分时控制技术是将一个发光体中的显示周期划分为多个子周期,每个子周期根据控制需要选通点亮相应颜色的LED,同时控制每种颜色的LED发光时间,由于显示周期很短,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发光体的三种颜色LED产生混光,使得显示点阵能够呈现出各种的颜色和亮度。其中上述的分时控制技术多采用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分时等等。以四分一分时为例,参照图2,显示点阵有多组发光体组成,每个发光体中包含了红、绿、蓝三基色LED,每个LED的一个电极分别连接控制单元的驱动端口,而同一组的发光体中所有LED的另一电极共线与一个选通端口相连,也就是通过选通端口控制选通某组LED显示单元,再通过驱动端口采用地址的形式选通不同的颜色LED。相对于静态控制技术而言,现有的分时控制技术能够节省大量的驱动芯片,大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但是显示亮度会有所降低,在环境亮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对比度就会较低,如白天,难以达到显示的要求。而且现有的分时控制技术中由于驱动端口的数目一般都是16个,并非是3的倍数,但是每个发光体需要三个驱动端口,因此必须将某些驱动端口通过导线延伸连接到上一组或下一组发光体中去,使得整个显示点阵的布线变得很复杂,并导致控制方法十分的繁琐,也就是控制程序的设计更加麻烦。另外上述分时技术不能够实现只采用某种颜色显示图案或动画的效果,如只采用红色LED显示图案或动画等,即上述分时技术不能实现不同颜色采用不同长短的分时子周期单独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分之一分时LED显示控制技术,能够简化控制方法,也就是简化相应LED显示控制程序的设计,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红、绿、蓝三种不同的颜色,采用相同或者不同长短的分时子周期,甚至只采用某种颜色的LED发光单元进行显示,使用灵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三分之一分时技术的LED显示控制系统,使得电路的布线更加清晰简单,充分利用了控制单元的端口同时也能够简化控制程序的设计。
本发明是这样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三分之一分时LED显示控制技术,所述显示屏包括多组由三种颜色LED发光单元组成的发光体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将每个发光体的显示周期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割为3个子周期,在每个子周期内分别点亮发光体中相应颜色的LED发光单元。
一种应用三分之一分时技术的LED显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和至少一组发光体,所述控制单元设有多个驱动端口以及三种不同颜色的选通输出端口各N个,每个发光体都包括三种不同颜色的LED发光单元,每个发光体中三个LED发光单元的一个电极共线并与所述控制单元的驱动端口相连,每组发光体中相同颜色LED发光单元的另一电极共线并分别与对应的颜色的选通端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漱文;李浩源;卢志林,未经陈漱文;李浩源;卢志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65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