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控释制剂生产智能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8165.4 | 申请日: | 2008-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4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民;余鸿生;黄荣林;吴义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振民 |
主分类号: | A61J3/00 | 分类号: | A61J3/00;G06Q5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490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释 制剂 生产 智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精确制药机械,涉及计算机、激光、制药和自动化等领域,是缓控释技术产业化的关键 支撑设备和技术。
背景技术
缓控释技术、超临界液体萃取技术和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是制药工业的三大技术热点。
国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研制控释剂,七十年代被医学界认可上市的药物品种逐渐增多,专利技术 不断涌现。据报道,国外市场销售的控释剂已达200余种,不同商品牌号达400多种,有些产品还收入药 典。销售额仅1987年就为11.3亿美元,1989年为16亿美元。16亿美元对于一个品种乃至一类剂型来 说市场销售额太小了,国外一个新药产品的市场销售额都在10亿左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缓控释制剂的 生产问题。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家对药物新制剂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视,在“七五”期间,第一次将药物制 剂课题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日,并占到50%。日前国内已投产的口服控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茶碱控释片 和盐酸地尔硫释片已收载于90年版中国药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产品上市。
在国际市场上除渗透泵和TTS外,像国内流行的其它制剂形式的比较少。国内的缓控释制剂的产品还 不多,发明者在国内一家较知名的缓控释制剂生产药厂的研发与生产岗工作了六、七年,发现缓控释制剂 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的收率太低,成品率只有40-60%,成本太高,无法规模化、产业化。国内外缓控释制 剂市场份较小也说明了这一点。经了解国内其它企业的情况也是如此,收率太低,不得不停产。收率低的 原因有二:一是溶出仪的温控、转速及PH值的误差精度太大;另一方面,缓控释制剂本身因材料、工艺 原因所致,释放度差异太大。缓控释制剂的关键在于高分子控释材料,而高分子控释材料因其分子量的不 同,其刚性、卷屈度及交联度也不同,虽然国外材料的重均分子量差异较国产材料小,还量由于其差异所 致制剂的释放度仍然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形象地说,缓控释制剂相对于普通制剂,相当于铸造件相对于 精加工件。普通制剂的工艺相当于铸造工艺,而缓控释制剂的工艺相当于精加工工艺,应属于精确制造的 范围。
口服释控制剂主要有:控释小丸、渗透泵片、微孔膜片、包衣控释片、胃溶性膜控释片、肠溶性膜控 释片、肠溶核心型控释片、骨架型控释片、多层控制片、磁性控释制剂、控释胶囊、控释微丸、水凝胶释 药系统、控释药膜、控释混悬剂、胃内膨胀给药系统及生物粘聚合物等十多种。已上市的口服控释制剂中, 以控释片和控释胶囊为最多。我们讲的释放量调节主要是指:单剂量调节和单剂量群体调节,这样就能包 含上述除膜剂TTS之外的各种剂型。
口服控释制剂最基本的制备方法是根据药物的扩散、溶出、渗透压和离子交换等特性,若控制了药物 的这些性质就能控制剂型中药物的释放。要设计一个真正有效的口服控释制剂,必须掌握药物动力学和药 效动力学性质。同时,应该考虑人胃肠道对药物制剂的输送速度及吸收部位等影响因素,一个优良的口服 控释制剂不应明显的受人体消化道生理变化的影响。
当深入研究了药物的控释系统性质及生物药剂学的基础理论后,在利用药物性质研制口服控释制剂 时,善于应用高分子和药物生物分析等学科中的先进技术,口服控制剂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不同类型的控释制剂工艺过程是不同的,多数的控释制剂利用常规的生产设备和上艺制备,但是有些 产品须用特殊设备和操作,例如微囊法、喷雾凝聚法,不管是传统方法还是特殊的操作技术成品都应有足 够的重现性。
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可用体外释放试验控制,任何可以改变体外释放参数的因素,均可影响控释制 剂的生物利用度,生产工艺应尽可能简单以免成品质量波动不定。
产品体外实验是控制质量的有效监测手段,是在模拟体内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的。由于药物在胃肠道的 释放和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体外试验所模拟的条件,如温度、搅拌、介质、pH值等不可能完全与 真实的体内情况一样,故其准确性不如体内试验好,所以体外实验只能提供初步的资料,但由于体外实验 快速、简单,故其在长效制剂处方的初步筛选和质量检查中仍不失为重要和必要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振民,未经刘振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81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