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酵母蔗糖酶的化学修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9089.9 | 申请日: | 200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3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黎春怡;黄卓烈;伍志权;巫光宏;王霞;初志战;李姣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96 | 分类号: | C12N9/96;C12N9/2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任重 |
地址: | 510642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酵母 蔗糖 化学 修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生物化学和酶工程等学科的交叉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蔗糖酶的化学修饰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大分子或小分子修饰剂对酶分子的侧链进行改造,以获得具 有临床和工业应用价值的酶蛋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酶化学修饰技 术。
当前修饰技术中被广泛应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葡萄糖、乙酸 酐、硬脂酸、邻苯二酸酐等,如环糊精转糖基酶经丁二酸酐修饰后, 其环化、偶合和水解的活性降低,而歧化活性却提高了30%。D-葡糖 胺与未糖基化的RNase A进行化学偶联,得到单糖基化酶和双糖基化 酶,其中53位的天冬氨酸和49位的谷氨酸被认为可能是糖基化位点, 经过修饰的单糖基化RNase A活力比天然酶低,但是热稳定性大大提 高。
大分子化合物对酶分子的化学修饰是目前国际上酶工程的研究 热点之一。大分子化合物如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右旋糖酐等对 酶蛋白表面进行修饰,可以降低酶的免疫原性和增加酶的热稳定性。 一般而言,化学修饰可以快速改变酶分子的酶学、理化特性及其医学 性质,因而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大分子化学修饰的随机性,修饰后往往 会降低酶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现有技术对酶进行化学修饰 后修饰酶存在缺陷:要么稳定性有所提高但催化活性急剧下降;要么 催化活性有所提高但稳定性直线下降。因此寻找科学的方法同时提高 修饰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是大分子化合物修饰酶分子技术的重点和难 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酶蛋白经大分子化合 物修饰后往往酶活性降低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利用大分子化合物对酵 母蔗糖酶进行化学修饰的方法,合理的设计了修饰的步骤和条件,修 饰产物的催化活性大幅度提高且稳定性有所增加,可以在常温常压下 发挥其高效催化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酵母蔗糖酶的化学修饰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1)酵母蔗糖酶的活化;
(2)采用多糖类大分子作为修饰剂对活化酵母蔗糖酶进行修 饰。
步骤(1)所述酵母蔗糖酶的活化包括以下步骤:
(a)酵母蔗糖酶溶于缓冲液中并定容,使酵母蔗糖酶浓度为5 mg/mL,加入与定容后体积相等的高碘酸钠水溶液;
(b)在上述(1)体系中以酵母蔗糖酶∶底物=1∶20~100的比 例加入保护底物;
(c)将上述(2)体系置于0~70℃培养箱内反应0.5~4小时 后,加入乙二醇,迅速混匀后静置2小时,对0.1mol/L缓冲液透析 过夜,得到活化的蔗糖酶。
上述步骤(a)所述高碘酸钠水溶液的浓度为10~80mg/mL。
步骤(2)所述活化酵母蔗糖酶的修饰包括以下步骤:
(d)活化后的蔗糖酶中加入与活化步骤中等质量的底物进行保 护;加入溶于pH 8.0缓冲液中的修饰剂溶液,置于0~70℃下搅拌 反应0.5~48小时;
(e)在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往(1)中加入NaBH4水溶液,持续搅 拌4小时后,对0.1mol/L缓冲液透析过夜,得到修饰的蔗糖酶。
上述步骤(e)所述NaBH4的用量为与酵母蔗糖酶的比例为5∶8~ 16,浓度为40~80mg/mL蒸馏水。
本发明所述缓冲液为醋酸缓冲液,浓度为0.1mol/L,pH范围为 2.0~10.0。
所述底物为蔗糖。
步骤(d)所述修饰剂与酵母蔗糖酶的比例为5∶2~16,浓度为 5~40mg修饰剂/mL缓冲液。
所述修饰剂为分子量为3000~18000的壳聚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针对天然酵母蔗糖酶催化活性低、稳定性差等问题, 用一种大分子化合物对天然酶进行化学修饰后得到催化活性大大提 高而稳定性也有所提高的修饰产物,修饰产物的催化活性大幅度提高 且稳定性有所增加,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发挥其高效催化性能等优点。
(2)本发明所采用的大分子化学修饰剂具有原料丰富,修饰条 件温和,降低酵母蔗糖酶在工业应用上的生产成本,拓宽其应用,具 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技术成熟,容易推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90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