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自动落样机构的气体分析仪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0806.X | 申请日: | 200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6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先德;方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12 | 分类号: | G01N31/12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0205***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样机 气体 分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分析可燃物质元素含量的测量仪器领域,特指一种带自动落样机构的气体分析仪。
背景技术
可燃物质中除含有部分矿物杂质和水以外,其余都是有机物质。煤中有机物质又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五种元素组成,它们是煤炭科学分类的指标之一,还可以用来计算煤的发热量,估算和预测煤的低温干馏产物,是评价可燃物质量的基本依据。分析可燃物质中这主要五种元素含量是通过检测燃烧后气体内元素的含量来实现的,所以这类型的测量仪器可统称为气体分析仪。
气体分析仪中有些元素分析对燃烧环境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如氢。因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其中所含的氢元素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燃烧时要保证燃烧管内的密封性,不充分有空气或其它含氢元素的气体进入。另外,气体分析仪需对物质进行高温燃烧,燃烧管密封性好也可防止热量散失,减少热辐射,保证燃烧温度的稳定性。因此常见气体分析仪在燃烧管进样口处需要设置有专用于进样和密封的落样机构。但现有技术中落样机构普遍存在的缺陷在于:1、落样机构自动化程度不高;2、落样机构一般在进样作业时,通过呈垂直状的进样通道连通进样口,而在非工作状态时将进样口封闭,这种工作方式虽然能满足进样和密封的要求,但是由于气体分析仪往往是高温设备,热汽又是直接往上流动的,而用来实现密封的多为密封性好的弹性材料(如O型圈),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下,密封圈易老化,而失去弹性,导致密封性大大降低,缩短其使用寿命,无法避免的出现漏气的现象,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度。为了保证仪器能正常运转,就需要操作人员定期进行零部件的拆卸,更换密封圈,比较繁琐,增加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增加了设备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自动化程度高、使用寿命长、可大大提高整机测试精度的带自动落样机构的气体分析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带自动落样机构的气体分析仪,它包括固定于底板上的控制机构、分析炉以及通过管路依次相连的过滤装置和检测装置,所述分析炉内装设有燃烧管,燃烧管的两端分别与落样机构和送样嘴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样机构包括落样座、水平滑块、位于水平滑块内腔的垂直滑块以及用来驱动水平滑块水平滑动的驱动机构,位于落样座上方的水平滑块上开设有落样口,垂直滑块上套设有滑块密封圈,位于燃烧管顶端的落样座上开设有与气源相连通的进气口以及非垂直直通布置的落样通道,落样通道的底端与燃烧管的进样口相连,中段与进气口连通,顶端用来与落样口连通。
所述水平滑块上用来放置垂直滑块的内腔腔体上有一可充放气的气孔。
所述落样座通过固定板固定于分析炉的顶端,燃烧管上进样口的外径上套设有密封圈,密封圈通过落样座压紧固定于固定板上。
所述落样通道呈“Z”字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就在于:
本发明的带自动落样机构的气体分析仪,采用独特落样通道,在保证进样和密封功能的前提下,无需增加专用隔层,就能减少热辐射对滑块密封圈的影响,在降低了加工的复杂性、节约了加工成本的同时延长了密封圈的使用寿命,避免了漏气现象的发生,使测试结果更稳定精确。密封圈的更换频率的降低,也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使仪器的操作更简单化。另外,本发明在延长了密封圈使用寿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气源的消耗量,节约了仪器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落样机构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底板 2、送取机构
3、送样嘴 301、出气口
4、分析炉 401、固定板
5、坩埚 6、燃烧管
601、进样口 7、落样机构
701、驱动机构 710、落样座
711、进气口 712、落样通道
713、密封圈 720、水平滑块
721、落样口 722、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08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