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锁骨交锁髓内钉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2208.6 | 申请日: | 2008-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4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罗轶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轶 |
主分类号: | A61B17/84 | 分类号: | A61B17/84;A61B17/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500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锁骨 交锁髓内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骨中段骨折内固定装置即锁骨交锁髓内钉。
背景技术
锁骨的解剖特点是:锁骨为S状弯曲的长骨,外侧端或肩峰端粗糙而扁宽,末端有卵圆形关节面向外下,称为肩峰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相接,中间为锁骨体,呈圆柱形而且最窄,内侧端或胸骨端最为粗大,其末端近似三棱形,有关节面向内下方并稍偏前,称为胸骨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骨切迹相关节。从外形上看,锁骨内侧部曲度凸向前侧并稍偏前,内侧部占全长2/3~3/4,前缘中部钝圆,前后缘分别构成锁骨下动脉沟的前、后界,下面的内侧由卵圆形粗面称为肋粗隆,有肋锁韧带附着,下面的外侧有浅纵沟,有锁骨下肌附着;外侧部曲度凸向后侧占全长的1/3~1/4,前缘锐薄凹陷,后缘粗糙凹陷,下面靠近后缘处有一结节,称为喙突粗隆,有喙锁韧带附着,自粗隆有向前外方的粗线,有斜方肌附着(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第1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61)。
锁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损伤之一,约70%~80%发生在锁骨中段(KocherMS,Waters PM,Micheli LJ.Upper extremity injuries in the paediatricathlete.Sports Med,2000,30:117-135)。最近研究表明,排除儿童骨折后,锁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疗骨折不愈合发生率高达15%,而30%的患者对最终疗效不满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锁骨中段骨折愈合不良时,由于冠状面锁骨缩短影响肌肉肌腱的张力及平衡,从而影响上肢力量。患者深感不适,常常感到上肢无力、易疲劳、疼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功能及美观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减少受伤后痛苦和减短治疗时间,而且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医学观点的更新,许多学者对锁骨骨折提出了新认识,锁骨骨折手术治疗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并且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由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故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快,可避免出现肌肉萎缩、韧带挛缩和关节僵硬,特别对老年患者不易发生关节僵硬,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满意率高。因此,锁骨骨折手术指征逐渐放宽,手术疗法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
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问题是:重建钢板具备一般钢板在其XY轴上扭转和RS轴上的弯曲外,可以在短的PQ轴弯曲(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译.骨科内固定.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48-151),这样可完全根据锁骨不规则的外形进行钢板塑形,使得钢板能紧贴界面并起张力带固定效应,以对抗弯曲应力和旋转力,达到可靠内固定效果,故重建钢板固定锁骨骨折具有内固定牢固,术后不需加用外固定,利于伤口愈合,功能锻炼时间早等优点。但由于重建钢板固定手术创伤大而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局部骨折端暴露范围大,骨膜剥离广泛,特别是粉碎性骨折经钢丝或丝线绑扎后更加重骨膜剥离,影响血液供应导致骨不愈合。
骨圆针内固定手术切口小、骨膜剥离少、手术操作简单、符合微创治疗原则。但随着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增加而逐渐被否定,其不能有效的控制骨折旋转活动(黄球华.锁骨移位骨折髓内固定骨圆针滑脱的原因及预防.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6:11(1):29)。一方面锁骨骨折普通骨圆针内固定后,骨折端仍遭受上肢活动时带来的旋转、分离、剪切等应力,骨圆针容易松动、外滑以及疲劳性折断;另一方面骨折端的不稳定直接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而出现骨痂过度增生影响外观甚至导致骨不连,常需外固定加强,这样失去手术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锁骨中段骨折内固定装置即锁骨交锁髓内钉,旨在解决上述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一个主钉,其两端结构相同,均有U型槽和内螺纹,可与闷头或瞄准安装装置相连接,防止钉体旋转,便于连接稳固;
距主钉钉体两端的各10mm处分别有一直径2.0mm的螺孔,可穿过直径1.8mm的锁钉与锁骨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轶,未经罗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22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