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云斑尖塘鳢食性驯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3174.2 | 申请日: | 2008-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6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荣;庄平;章龙珍;张涛;冯广朋;赵峰;刘鉴毅;侯俊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云斑尖塘鳢 食性 驯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又名泰国笋壳鱼,属虾虎鱼亚目、塘鳢科、尖塘鳢属,原产于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的江河、水库、湖泊中,后引种到我国。云斑尖塘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且供不应求,是出口创汇名贵品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养殖前景。自然环境中,云斑尖塘鳢为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水体中小鱼、小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在进行人工养殖时,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受到限制,而采用人工饲料进行投喂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对其食性进行驯化,如果驯化方法不得当,不仅苗种成活率不能保证,还会导致个体大小参差不齐,甚至诱发同类相残现象,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益。
有关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室内水泥池和室外土池两种环境的特点,分析两者驯食结果的差别,选择合适的驯食环境;确定苗种食性驯化的适宜规格;在驯食过程中,待被驯鱼类习惯在固定饵料台定点定时摄食后,再在鲜活饵料中逐步加入配合饲料,减少鲜活饵料的含量,或者再改喂加诱食剂的人工饲料,然后逐渐减少诱食剂的含量,最后完全投喂配合饲料,驯食过程较为烦琐,苗种容易发生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利于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的操作和管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选择驯食场所、环境、驯食对象体长规格,提供便于操作和管理的饵料饲料和驯食进程,避免在鲜活饵料中逐步加入人工饲料或在人工饲料中加入诱食剂的烦琐驯化过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选择用方型的室内水泥池作为云斑尖塘鳢驯食的场所,根据云斑尖塘鳢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需求,保持水深60cm,控制驯化池的水温在其最适的温度范围内(26-28℃),其特征是在驯化池底部放置花盆、瓦片隐蔽物供云斑尖塘鳢藏匿的场所,用不透光的塑料板盖住驯化池的上部,减少光线的刺激;选择体长范围在14-16cm的成鱼作为驯食对象,驯食当天,根据成鱼口径的大小,直接将鱼粉与水搅拌均匀后做成条状软饲料,将饲料慢慢投喂到驯化池中,边投喂边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当饲料停留在水层中时,鱼苗迅速向上游动,并快速将饵料吞下;当饵料沉入水底后,鱼苗不喜摄食,这时及时将这些残饵清除干净,以免影响水质;驯食过程中,关闭室内所有光源,停止流水刺激,保持安静的驯食环境,每天上、中、下午各驯食一次,每次驯食时间30-40分钟,驯食量不超过体重的1%;经过7天左右的连续驯化后,再直接投喂质软的人工颗粒饲料,再持续投喂7天,鱼全部都转食人工颗粒饲料。
本发明由于首先根据云斑尖塘鳢的生态习性,提供其最佳的生活环境,减少在驯食过程中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胁迫影响,创造最适的驯食环境;然后根据鱼种口径的大小,直接将鱼粉与水搅拌均匀后做成条状软饲料,最后直接投喂质软的人工颗粒饲料,避免了在鲜活饵料中逐步加入人工饲料或在人工饲料中加入诱食剂的烦琐驯化过程,驯食效果明显,驯化率达到100%,驯化过程中未发现死亡现象;这些食性驯化后的鱼种经过1-2个月培育成亲鱼后,经过人工催熟和催产,成功繁殖出鱼苗。
具体实施方式
选鱼种规格在14-16cm的云斑尖塘鳢进行驯食,采用方型的室内水泥池作为驯食的场所,保持驯化池水深60cm,控制驯化池的水温在26-28℃之间,在驯化池底部放置花盆、瓦片等隐蔽物,提供苗种的藏匿场所,用不透光的塑料板盖住驯化池的上部。驯食当天,直接将鱼粉与水搅拌均匀后做成条状软饲料,将饲料慢慢投喂到驯化池中,边投喂边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当饵料沉入水底后,及时将这些残饵清除干净。在驯食期间,关闭室内所有光源,停止流水刺激,保持安静的驯食环境,每天上、中、下午各驯食一次,每次驯食时间30-40分钟,驯食量不超过鱼体重的1%,经过7天左右的连续驯化后,再直接投喂质软的人工颗粒饲料,持续投喂7天。采用这种驯食方式后,鱼全部都转食人工颗粒饲料,驯化率达到100%,驯化过程中未发现死亡现象。这些食性驯化后的鱼种经过1-2个月培育成亲鱼后,经过人工催熟和催产,成功繁殖出鱼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31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泵轮
- 下一篇:油电两用摩托车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