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华鲟高效育苗工艺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33857.8 申请日: 2008-02-25
公开(公告)号: CN101518213A 公开(公告)日: 2009-09-02
发明(设计)人: 庄平;章龙珍;刘鉴毅;张涛;黄晓荣;赵峰;冯广朋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1/00 分类号: A01K61/00
代理公司: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代理人: 欧阳俊立
地址: 200090***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中华鲟 高效 育苗 工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中华鲟苗种培育工艺。

背景技术:

中华鲟(A.sinensis Gray)属鲟形目,鲟科、鲟属,是一种江海洄游性大型鱼类,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至今约2亿多年,具有“活化石”之称。作为白垩纪残留下来的孑遗种类,分布面窄,数量稀少,资源不断衰退,现已处于濒危状态。中华鲟是一种性成熟年龄晚的鱼类,雌性需16-18,雄性需9-16才能达到性成熟。每年7-8月,进入性成熟期的中华鲟亲鱼进入长江口,溯江而上,于翌年10-11月到达长江上游金沙江段产卵繁殖。1981年,由于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筑阻断了中华鲟的产卵洄游通道,迫使少部分的亲鱼在葛洲坝下游7公里的江段产卵繁殖,部分亲鱼性腺退化不能繁殖,产出的少量鱼卵由于敌害鱼类的大量吞食(只有不到10%鱼卵能够孵化出膜),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量不断下降,从1981年至1999年的19年间,中华鲟的幼鲟补充群体和亲鲟补充群体分别减少了80%和90%,资源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2年,经过科研的攻关,实现了葛洲坝下中华鲟的人工繁殖。通过人工繁殖来提高中华鲟的孵化率和幼苗的成活率。然而,中华鲟幼苗在培育过程中由于其种的特异性,深秋繁殖,冬季培育,苗种抗病力弱,在鱼苗培育过程中出现大批量的死亡,幼苗的成活率仅为10-30%,这已成为制约人工培育中华鲟的“瓶颈”因子。虽然对苗种培育设施进行了改造,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放养苗种的密度,控制培育池的水温,保证充足的溶氧,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等,在这些传统的方法中,都只重视苗种培育环节的外在因子,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其自然环境中内在行为习性,在苗种培育的不同阶段提供适合特定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幼苗的培育关键问题,使得幼苗的成活率极不稳定,这给中华鲟物种的保护,种质资源量的增殖产生极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中华鲟早期的生活史和行为特征,适时提供最佳的栖息环境,建立一套从0日龄开始到完成食性转化的培育工艺,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本发明培育工艺包括培育池、光照、流水、水深、隐蔽场所、食性驯化,其特征是0-7日龄提供1200-1500lx光照强度,1-2cm/sec水流速度,水深60-80cm;8-18日龄提供隐蔽场所或减少光照度为全黑;19日龄后改变幼苗培育池的底色为浅色或白色;11-12日龄提供开口饵料;26-28日龄开始食性驯化,调整幼苗的饵料和进行转食驯化:第1天,人工饵料占投喂总量的5%,以后每增加1天,人工饵料的比例在原基础上相应增加5%,第20天投喂全人工饵料,经过20天的驯化,转食率达90%以上,这期间提高水流速为15cm/sec。

本发明所采用的工艺是依据中华鲟早期的生活史及早期的发育行为习性、形态变化制定,符合中华鲟幼苗培育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幼苗规模化培育的成活率,苗种的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脱膜后的中华鲟仔鱼在0-7日龄有趋光、离底向上游泳和洄游等典型的行为特征,在鱼苗培育房增加适当的光照强度,幼苗池增加水的水流,光照强度为1200-1500lx,水的流速为1-2cm/sec,这时期的仔鱼喜栖息在水的中上层,这期间苗种培育池保持60-80cm稍浅的水位,以减少对苗种的胁迫。

在8-17日龄,中华鲟仔鱼有藏匿的行为特征,这期间鱼苗停止了洄游,根据这一习性,减少流水的刺激。中华鲟仔鱼隐蔽行为是发育阶段的关键时期,胚后的许多关键发育过程是在这一阶段完成,提供洞穴隐蔽场所非常必要。由于隐蔽的时间较长,在育苗池设置支架,用黑布遮光,形成全黑的、宽敞的隐蔽场所,满足早期的行为需求,同时避免寻找隐蔽场所所造成的大量仔鱼的堆积产生局部缺氧和挤压造成幼苗的死亡。中华鲟仔鱼隐蔽从7日龄开始出现少量的15%隐蔽行为,到8、9、10日龄全部隐蔽,11日龄仔鱼有50%从隐蔽处出来,12、13、14日龄有65%的仔鱼从隐蔽处出来,随后出来的仔鱼逐渐增多,18日龄,仔鱼全部从隐蔽场所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的把盖在培育池上的黑布逐渐的掀开,给先出来的仔鱼提供光照,这是仔鱼发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非常重要。

11-12日龄,有50%中华鲟仔鱼从隐蔽物中出来,并且仔鱼都有喜好白色栖息地的习性,这一习性与摄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时期及时投喂开口饵料,18日龄后,待仔鱼全部从隐蔽场所出来后,培育池的底色选择浅色或白色,有利于仔鱼发现食物,提高幼苗的摄食率,将培育池的水加深至130-150cm。根据仔鱼的昼夜活动节律,开口摄食后白天的活动频率比夜晚强烈,增加白天的投喂量。

26-28日龄,进行幼苗食性驯化,第1天,人工饵料占投喂总量的5%,以后每增加1天,人工饵料的比例在原基础上相应增加5%,第20天投喂全人工饵料。经过20天的驯化,转食率达90%以上,这期间提高水流速为15cm/sec。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38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