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核电站用高压安注泵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5681.X | 申请日: | 2008-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5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施永涛;潘再兵;刘卫锋;王晓坤;冷立波;孙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40 | 分类号: | F04D29/40;F04D29/046;F04D29/04;F04D29/00;F04D1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0245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核电站 高压 安注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具体的来说涉及一种核电站用核II级泵。
背景技术
压水堆核电站是目前比较广泛采用的核反应电站,高压安注泵是核电站一回路安全注射系统的主要设备,当反应堆主回路系统发生中、小破口失水事故时,该泵即应迅速启动,向反应堆内注水,以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确保反应堆安全。泵在运行中所输送的介质为带放射性的含硼水,并含有少量混凝土、保温材料、涂料等碎屑。泵能够承受十秒内5℃到127℃的热冲击,在反应堆压力同由额定值缓缓下降的过程中,都能可靠地向反应堆内注水。
现有的常用泵在刚度、强度、耐热冲击、耐工作介质杂质以及密封性能,材料特性方面均无法满足核电站高压安注系统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根据核电站高压安注系统的需要提供一种核电站用高压安注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核电站用高压安注泵,由外筒体、内壳体组件、进出水端盖、两端支撑轴承部件、底座及相应连接管路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安注泵为卧式双壳体抽芯式多级离心泵,泵的进口和出口垂直向上。
所述外筒体为圆柱形锻件,外筒体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进出口法兰,外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的支角,外筒体下部具有一使其处于正确位置的导向块,热冲击时外筒体可以沿着导向块向一段伸展。
所述内壳体组件包括:泵轴,内壳体前盖、内壳体后盖、导叶和叶轮,所述内壳体前盖、内壳体后盖、导叶和叶轮等通过十根穿杠螺栓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泵轴上有十一级叶轮。
所述叶轮通过键和定位卡圈固定在泵轴上,相邻的叶轮之间具有一定的轴向间隙,使得当叶轮受到热冲击时,能自由的沿轴向膨胀。
所述泵轴两端设置有径向滑动轴承,在泵轴的出水口端设置有一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为自润滑轴承。
在泵轴的进水口侧端部设置有用于连接电机输出轴的叠片联轴器。
所述轴承部件具有轴封,轴封为集装式机械密封,轴封连接有用于冷却的热交换器。轴封采用集装式机械密封,并设置有热交换器作为冷却装置。
在靠近出水口的泵轴上设有用于平衡轴向力的平衡鼓,平衡鼓后具有一平衡室,平衡室内设有平衡回水管,回水管连接至进水口。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高压安注泵结构设计合理,耐热冲击性好,水力设计、强度设计完全满足核电站安全注射系统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核电站用高压安注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高压安全注射泵/电机机组是使用在压水堆核电厂安全注射系统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其功用如下:
当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发生中、小破口失水事故或蒸汽管道破裂事故时,高压安注泵投入运行,并执行下列功能;
在注射阶段,将来自换料水箱的含硼水注入反应堆内,以维持堆芯的冷却并降低反应堆的反应性;
在再循环阶段,由余热排出泵作为高压安注泵的前置泵,两泵串联运行,并改由安全壳地坑吸水继续向反应堆内注水,以防止堆芯裸露。
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 5-50℃;
环境压力: 0.10MPa(绝对);
相对湿度: ≤80%;
累计放射性剂量(40年): 2×104Gy。
工作介质
带放射性的去离子水,其中:
-含硼量为(在正常工况时): 2000ppm;
-NaOH含量: <0.8%;
-介质比重: 1000kg/m3。
当泵在再循环工况下运行时,工作介质内还带有下列杂质:
-混凝土颗粒物(0.5mm直径): ≤60.0ppm;
-保温材料颗粒物(6.35mm直径): ≤20.0ppm;
-涂料颗粒物(6.35mm直径): ≤12.0ppm。
流量
设计流量: 75-1%+5%m3/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56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面出光的单芯片白光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晶体硅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