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颗粒干馏工艺流程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6324.5 | 申请日: | 200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0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贲道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6 | 分类号: | C10B5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23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颗粒 干馏 工艺流程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常规能源开发领域生产工艺流程,具体说是一种用于油砂、油泥、油页岩或煤干馏提油的工艺流程。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的干馏提油工艺一般采用立式炉干馏工艺为主。立式炉干馏工艺对原料粒度要求很高,只能干馏10mm以上颗粒的物料,四分之一左右的小颗粒原料作为废弃物处理,严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另外立式炉干馏工艺的排渣耗用大量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水污染。国外现有的水平炉干馏提油技术虽然能处理小颗粒原料,但由于水平炉内部结构复杂,炉内故障多,维修难度大,设备运转率较低,很难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干馏设备不宜干馏小颗粒物料、排除炉内故障难、维修难度大、运转率低和水污染严重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颗粒干馏工艺,该小颗粒干馏工艺不仅能干馏小颗粒物料,而且能维修难度小,运转率高,实现无水干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回转预热炉、回转干馏炉、回转冷却机串联成的基本工艺流程。在于馏炉与回转冷却机之间设置热灰喷射煅烧器、旋风热灰收集器和热灰分流器。使回转干馏炉前后热灰循环;在干馏炉前热灰与物料混合,热灰分流器分别与混合仓和回转冷却机联结,从而实现了物料预热、热灰物料混合、干馏、残碳燃烧、和残渣冷却的过程。
本发明工作原理(见图1)是:小颗粒原料从喂料口1进入输送机2到进料口3中,从进料口3中进入回转预热炉5中进行脱水和预热。原料预热达到一定的温度后,从进气出料罩6进入秤7计量并喂入提升机9进口中,提升机9将预热后的物料提升到预定高度,并通过预热卸料管10进入料灰混合仓17,预热卸料管10的下部有锁风出料阀11。预热后的原料在料灰混合仓17中与来自热灰卸料管12的热灰混合后达到较高的温度进入料灰混合仓17下部的回转干馏炉18,在回转干馏炉18中停留一定时间,并得到充分干馏,在回转干馏炉18的回转动力作用下干馏残渣进入渣气分离筒20。在回转干馏炉18中干馏产生的油气也进入渣气分离筒20,并通过渣气分离筒20上部的油气出口19排出其他收集装置。渣气分离筒20中的残渣通过下部的残渣卸料管22进入喷射燃烧塔21中,残渣卸料管22下部有锁风出料阀23。残渣进入喷射燃烧塔21后被来自喷气管26的热高速空气喷射提升,从喷射燃烧塔21下部提升到上部并通过热灰输送管15进入旋风热灰收集器13被收集下来。残渣中的残碳在喷射提升过程中与热空气接触并燃烧,使残渣温度大幅度提高。在.旋风热灰收集器13中所收集的是高温热灰,.旋风热灰收集器13底部有热灰分流器13a,热灰分流器13a将旋风热灰收集器13收集到的热灰分配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热灰卸料管12进入料灰混合仓17,另一部分通过热灰分料卸料管14进入回转冷却机32,进入回转冷却机32的热灰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变成温度较低的渣,在回转冷却机32的回转动力驱动下从回转冷却机32的另一端排出机外,进入回转冷却机32的热空气经热交换变成高温空气进入收尘器29进行除尘净化,通过热气管28,并在风机27作用下经喷气管26送入燃烧室25,用于喷射燃烧塔21中残渣喷射提升和残碳的燃烧。在燃烧室25的上部的喷射燃烧塔21上安装有加煤机24,加煤机24在全系统启动时使用。回转干馏炉18、喷射燃烧塔21、旋风热灰收集器13、热灰分流器13a和料灰混合仓之间17通过热灰卸料管12、残渣卸料管22和管道热灰输送管15连接成循环回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工艺设备以多个独立设备组成,设备分别独立完成预热、干馏、残碳燃烧、热灰收集、料灰混合和残渣冷却,单机结构简单、控制容易、维修方便、运转率高等特点;适合干馏小颗粒物料;实现无水干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图。
图2是图1中热灰分流器13a示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63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